青花折柳别母瓷盘
粉彩柳树春燕图纹大盖罐
■安徽石台 周小丽
“清明处处插垂柳,院宇深深绿翠藏”。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据史书记载,唐高宗于三月三日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五代史·后周序》记载,江淮地方寒食日家家杨柳插门,明清两代也沿袭了唐宋戴柳的遗风。民国的浙江杭州地方,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谚。古人还将柳树绘制在瓷器上,使得瓷上清明柳条青,万千春意迎风来。
先来看这件清代青花折柳别母瓷盘(图1),瓷盘口沿直径约20厘米,盘中所绘春日郊外,柳条依依,长亭之下,慈母挥手作别,目含不舍之情。孩儿登临高处折下柳枝递给母亲,以示惜别之情。整个画面宁静清朗,色彩淡雅有致。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寓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再来欣赏这件民国时期粉彩柳树春燕图纹大盖罐(图2)。盖罐高约22、口径18、底径13厘米;器型圆口,短颈,鼓腹,底接圈足,器身盖顶作兽钮,肩部附设四系,器身通施白釉,釉色洁白莹润,其颈部、四系、钮皆描金。由盖及器身以工笔精心描绘垂柳黄莺纹饰,但见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摆动,几枝桃花交错其间,两只燕子停歇在柳条上,身影轻巧,似乎呢喃有声。盖罐的背面以墨书留诗“柳外桃花三两枝,春风得意燕双飞”。落款为“江西曹月楼书于珠山”。足底落以矾红书“江西曹协昌磁”六字款。此罐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画面生动传神,画工精致细腻,技法纯熟,设色清新淡雅。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草木回青,万物萌发,柳又是最早给人们报告春天消息的植物,所以,柳也就成了春之信使,清明节也就成了春天到来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