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晚清总兵的双面人生
——新平彝族武探花普承尧的从军之路(三)
2023-10-19 09:23:40

□  方维

普承尧的另一面

清咸丰年间出任江西布政使的张集馨在其编著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对普承尧有过几段描述:

普承尧,因征伐太平天国运动调入江西兵营,带兵六千人防守建德,每月饷银二万两,制钱一万串,起初由江西军需项下供支,后来改由粮台发给。每次领饷出库,必先扛到他家公寓,私自留存数千,还大言不惭地诡辩说买米到大营。普承尧其人平时妄自尊大,州县官员去拜见他,坐在台上身子都懒得动一下。按察使毓又坪非常害怕他的凶悍,整天忧心忡忡。

普承尧的妹夫冯席珍已被革去观察使之职,冯席珍与他的营将毕金元私通太平军,专门安排信使与太平军互通书信,被水师彭雪琴观察使所擒获,信使被押赴曾国藩大营。湖北巡抚胡中丞下令将冯席珍、毕金元就地正法。后来听说冯席珍已押到曾国藩大营,毕金元则逃跑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休宁、宁国两地被太平军攻陷后,接着徽州也丢失了。没过多长时间,太平军攻打建德,九江镇总兵普承尧不战而逃,他所统率的湖北兵六千人大溃败,火药、军装全部被太平军掳去。普承尧军沿途杀人纵火,房屋、村舍瞬间化为灰烬,抵达九江府城,毁墙拆屋,向官员威逼勒索所欠兵饷,并放出话来要率领军队攻打省城,打下省城先杀巡抚。巡抚李黼堂拨银三万两,委托候补知县景运泰负责解运到普承尧兵营。不久省城又解饷四万两,让普承尧把溃兵收集起来。观察使彭雪琴恐其生变,又借出一万余两,然后,将普承尧的兵挑选入总兵营,不愿意当兵打仗的,发给路费回湖北。

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因为记录了清代中后期官场的腐败、黑暗而被评价为“不亚于清末之《官场现形记》”的著作。张集馨书中收集的多是一手资料,且逼真生动,因此,他对普承尧的描述大体是可信的。

入川围剿太平军

1857年5月,石达开率师离开天京,脱离洪秀全单干,以后数年间转战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广西、湖北、贵州、云南等地。因与太平军失去了联系,队伍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没有建立牢固的根据地,不少起义将士陆续离开,义军力量不断削弱。同治二年(1863年)春,石达开孤军进入四川,朝廷委任老将骆秉章为四川总督,消灭太平天国猛将石达开部。川军久无战斗力,且兵员不足,境内尚有云南李永和的太平军活动,还要面对石达开部10万余人的进攻,犹如以卵击石。为保四川不让石达开立足,军机处抽调各方力量入川围剿。普承尧奉命带领所部入川,紧追太平军,在涪陵、綦江、叙永、长宁、川南、西昌等地与太平军激战,消灭了不少太平军的有生力量。石达开余部被迫沿冕宁北进,渡金沙江,到紫打地(今安顺场),因未能抓住时机抢渡大渡河,陷入四川腹地,被普承尧等清军将领带兵围追堵截,太平军进退维谷,粮尽弹绝。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石达开致函四川总督“舍命以全三军”,向清军投降,被押至成都凌迟处死,年仅32岁。

普承尧是一个福大命大之人,十三年来,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战斗。作为悍将,他始终冒着枪林弹雨冲锋在前,目睹了塔齐布、彭三元、曾国生等战将先后战死,而自己却能侥幸存活下来,也是奇迹。普承尧也懂得“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道理,他把弟弟普承忠、普承春安排到自己身边,遇有战事吃紧,兄弟好有个照应,所以,史书上也有普氏兄弟“狼狈为奸”的说法。

武将世家

新平细牙甸普氏是名副其实的武将世家。普承尧父亲普让,官至湖北营游击,秩从三品;兄普承清,清道光己亥科武举,清道光庚子科武进士,官至景蒙营游击,秩从三品;弟普承忠因军功于清咸丰五年入宝庆营效力,屡战有功,官至南赣、九江两总镇总兵,并加提督头衔,为正二品官员;弟普承春,由武生于清同治年间效力于江西赣防水师,所向有功,保至尽先补用副将,并加总兵衔,官至饶州抚标左营参将,为正三品官员;堂兄普承运,清道光甲午科武举。

普承尧家族为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的苟延残喘甘效犬马之劳,其两代人显著的战功也给细牙甸普氏带来了莫大的荣耀。

清代新平县举人马太元编著的《新平县乡土志》记载:“普承尧,邑武进士,咸丰初出征湖北,佐布政使罗泽南破石达开于义宁州。达开乘虚入江西,承尧又佐巡抚胡林翼破达开于瑞州。屡著战功,威震吴楚,后官至九江总镇。”

清代同治《平定太平天国陆战图》之“克复瑞州府城战”纵133厘米、横297厘米、绢本设色,画中军官头像旁有一长形小方框,框内书写着此人的姓名,普承尧等六名将领赫然在列。

清代《平定粤匪图及功臣像》及吴友如绘《紫光阁功臣小像》,普承尧亦在其中,能被清廷绘像紫光阁,那是一名武将至高无上的荣誉。

普承尧的一生,其清廷紫光阁绘像上的题词已经作出评价:“桓桓壮志,凛凛英风。辅塔助罗,伟哉战功!”可以看出,普承尧对于稳固清王朝江山的功劳是被朝廷认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