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中文 | 繁体中文 | English
玉溪市博物馆
学术园地 > 正文
小街高台
2023-11-07 11:15:47

□ 曾寿福

小街,旧时隶属于原河西县西乡,即今峨山县小街街道。过去,每年农历二月初七至十四,小街都要过节八天,举办迎神赛会,组织群众性文艺活动,如唱戏、耍龙、耍蚌壳、舞狮子、踩高跷、装高台等。其中,艺术性较强、难度较大的一项是装高台,装出的高台引人注目,很受观众喜爱。

据老辈人讲,小街装高台的历史悠久,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小街人俞翰林进京会试,见到京城高台,很感兴趣,回乡后就提议装高台,邀请地方老艺人共同商议,模仿京城的高台进行设计。请铁匠师傅打制不同弯角的铁杆三根,每根铁杆约高4米左右。购置了适合小孩穿的全套戏剧行头,精心研究了装戏人物的化妆技术及铁杆的纸裱彩画,每年二月迎神赛会都装出精彩的高台,深受群众欢迎。

初期,小街的高台铁杆系摸索着打制,所以打制的技术较差,比较笨重,加上安装木框架,需要8个强劳动力才能抬得动。在迎高台前,先将化好妆的小男孩用布带绑稳坐在铁杆上,两人用竹竿套上铁叉,叉住人坐处的铁杆,随着高台向前行走,使铁杆不会前后左右摇摆,保持铁杆的重心。另外,由一人用细竹竿拴上小竹箩,抬水和食物供给高台上的小孩食用。每台高台共需要11人操作。

每年在过节前半个月,小街就要请老艺人做设计装扮准备。因小街分四截街,每截街过节两天,每截街高台要出迎一次,每到一截街,杆上的剧目要变换一次,不能雷同。装扮剧目的角色,专选五六岁胆子大的男孩,所装扮的剧目多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例如《桃园结义》《水漫金山》《断桥会》《断机教子》《哪吒闹海》《唐僧取经》等。装扮的人物仅限3名小孩,最多不能超过4名,否则就抬不动。设计装扮剧目的艺人师傅们很要动些脑筋,工作很艰苦,如果设计不周、装扮不好,就会被观众嘲笑。又因小街的城当时是土城,经过城门时,要将高台放平才能穿过,过城门后,又要竖起来,其操作更为麻烦。装高台虽然比其他节目麻烦,却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每年农历二月都要举行。

1933年,有人建议:河西县七街的高台技艺精湛,远近驰名,请七街的师傅来装扮,可以学到一些装扮技术,以改进小街高台的不足。四截街的绅士商量后,采纳了这一建议,在节前一个月就派人去请七街的师傅,将七街装扮高台的全班人马连铁杆、行头、箱子都搬了来。此次装扮的高台,因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加之他们的铁杆小巧玲珑,设计装扮的师傅都是老手,所装扮的剧目确实精彩,得到地方当事者及群众的好评。因当时交通不便,接送困难,邀请来装扮高台的师傅们除食宿从优招待外,送回去时还得酬谢六百银圆。此项开支虽然较大,但小街的师傅们学到了不少技术,装扮高台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后来,在一次过节装扮高台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悲剧——装扮高台的男孩意外死亡。从此,小街高台就好多年没有再举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