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
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致病根本原因,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如饮酒,劳累,长期服用有肝毒性的药物等,可促进病情的发展。丙肝的病理改变以肝细胞坏死和淋巴细胞浸润为主。慢性肝炎可出现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以形成假小叶即成为肝硬化。
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2.性传播。3.母婴传播。4.其他途径,见于15%~30%的散发性丙型肝炎,其传播途径不明。
临床表现
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多数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ALT升高为主,少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为轻度或中度升高。可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尿黄眼黄等表现。
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症状较轻,表现为肝炎常见症状,如容易疲劳,食欲欠佳,腹胀等。也可以无任何自觉症状。肝活检可见慢性肝炎表现,甚至可发现肝硬化。
3.肝硬化:感染HCV20~30年有10%~20%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1%-5%患者会发生肝细胞癌(HCC)导致死亡。
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案。
2016年门诊部传染病健康教育第六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