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夏强: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幸福无比!

当接到医务部通知我需要进入隔离病区的电话时,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幸福无比。这是一个重症医生"变态"的心理--虽然也守在二线,但更希望冲到一线。
疫情迅猛,短暂培训后,我们很快进入了隔离病区,面对新冠确诊患者。熟悉了穿脱防护用品的繁琐流程,我们开始了正常的诊疗工作。由于需要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外加多层口罩、帽子及手套,查房时对患者的查体成了奢望,甚至连呼吸、看东西都很费劲儿(护目镜起雾严重),只能以视诊、问诊为主,治疗方案的改动,更是需要专家组层层审核。除了观察病情、调整治疗,我们还需要承担消毒、打扫卫生、生活照护。某次休息时,儿子透过视频对在隔离病区工作的老爸发起采访:"爸爸,你穿着纸尿裤是啥感觉?"我一时间哭笑不得。
我们天天盯着疫情的变化,关注每一版诊疗方案的更新,查阅相关文献,讨论新的药物及治疗方法,这就是我们的全部;我们总不会忘记鼓励每一位患者,深知这与治疗同等重要,哀莫大于心死,他们更需要信心。然而意外总是会出现,一个很小的皮肤破损,导致我提前2天出了隔离病区,反复的申请、坚持,但结果一样,我带着遗憾出来了,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按要求来到留观隔离酒店。但坚守一线的战友们传来的治愈捷报让我的心情更是好了许多。虽然人不在一线,但我积极报名参加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如果需要,我随时准备着奔赴前线。(健康体检中心/夏强)
王聪:再难再险,我也一定要顶上,冲在最前!

新冠疫情爆发,玉溪启动一级响应,玉溪市人民医院是新冠肺炎诊治定点医院,感染性疾病病房是核心战场,也是最危险的地方。自1月22日成立发热门诊、25日收治首例疑似病例以来,王聪已经快一个月没回家了。从1月22日至今,作为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区主要负责人,他一直坚守在医院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区,每天24小时不分昼夜始终抗战在疫情一线。
发热门诊,是医院对疫情筛查的第一阵地。许多新冠肺炎患者、疑似者或者密切接触者都要先经过发热门诊筛查诊断,这里是防控疫情的最前线,有着高度危险性,一不小心就会被感染,这也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王聪与妻子一起,双双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提前一周就把小孩送回了老家,瞒着父母义无反顾冲上了疫情防控第一线。他说:"疫情防控事大,再难再险,我也一定要顶上、冲在最前!"
2月14日开始,已经在发热门诊及留观区连续奋战了二十多天的王聪同志来不及休整,立即进入住院隔离病房,继续投入疫情一线工作并担任病房主要负责人。他作为团队领头人,第一时间梳理各项管理流程,对医护人员加强培训,每天准时到每个病房查房,和各病人责任医生商量治疗方案。汗水浸透衣服和鞋,脸被口罩、眼罩勒得变形,热气散发到眼镜和眼罩上,形成一层薄雾,但他仍然主动当起了同事们的暖心大哥,为同事们鼓劲加油;遇上恐慌焦虑的病人,他又成了强效的定心丸,对病人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减少病人的焦虑和恐慌。让王聪没想到的是,到了隔离住院病房,乳胶手套和长时间的汗水浸泡导致他的皮肤严重过敏,全副武装上岗后,痒也不能碰,只能强忍着强烈的烧灼及疼痛,为患者实施诊疗。
尽管很累很辛苦,但王聪深知现在正是疫情防控最关键时期,绝对不能退缩,他说"忙起来,哪有时间害怕,这只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身为党员,又是医生,我怎能临阵而逃?""稳住,再稳住,我们一定能赢。"(组织部/闫若玉)
李应华:我立即就赶回医院,叫我上我就上

在玉溪市人民医院,除了设立感染楼为新冠隔离病区,医院还在老急诊楼应对新冠病毒肺炎紧急改造设立了一个新的发热病区,用于收治与新冠确诊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核酸检测阴性但需要继续观察治疗的留观患者。这些患者中有30%-50%可能是假阴性,意味着这些患者很可能会转变为确诊患者,李应华作为医院第一批发热病区医护人员一直坚守在这里,上班、吃饭、洗漱和睡觉都在医院里面度过。
除夕那天,原本已经在新平老家吃年夜饭的李应华突然接到医务部电话,在得知需要立即投入到抗击疫情的队伍中来时,李应华说"我立即就赶回医院,组织叫我上我就上。"他独自一人驱车从新平赶到医院,投身到医院发热门诊的诊疗工作中。随后,按医院安排,李应华成为第一批在医院发热病区值守的人员之一。厚重的隔离服和极易起雾的护目镜让平时简单的书写病历这个动作也变的极为困难,每天的工作除了正常的收治患者外还承担起病区和生活区的消毒工作,背着沉重的消毒桶,将消毒液喷洒到病区的各个角落。李应华在发热病区许下誓言:"疫情不退,我们不散"。有发热病区的住院病人写下这么一句话给他:我在你们生命中只是匆匆过客,你们在我生命中却是救命恩人。(全科医疗科/段丽娟)
王雪梅:我就愿意当"出头鸟"

1月25日,大年初一,玉溪首例新型冠状病毒相关肺炎患者确诊的消息传来,隔离病区人员短缺的短板暴露出来,肿瘤内科王雪梅得知消息站起来:"让我去!"。
只做了简单生活准备,王雪梅就进入了隔离病区工作。朋友们担心她,骂她傻:"病毒那么厉害,医院那么多医生你非得做'出头鸟'?"
王雪梅回答:"我就愿意当一回'出头鸟'。"
进入病区后,吃啥苦王雪梅都不担心,最担心的是做不好,辜负了患者和医院的信任。专业的跨度是她最大的挑战,她担心因为专业知识的短板导致救治力量有限,她也担心因防护知识欠缺而被感染,她解释怕自己被感染后连累大家,影响救治工作开展,这些担心带给她不小的心理压力。但她及时调节心态,化压力为学习动力,为了补齐短板,空闲时间反复观看个人防护视频教程,及时学习最新新冠肺炎诊疗指南,不懂的诊疗积极向专科老师们请教,并应用到治疗实践。通过努力,王雪梅良好的专业素养得到了同事和患者的认可,也得到了医院的肯定,经得起疫情的考验。(组织部/张松)
李金梅:我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

正月初一,医院抗疫之战打响,因为职责与担当,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选择了逆行走向临床一线。
回家简单收拾下行李,告别父母和哭闹的孩子。年迈的外公、外婆一个劲的问我:"大过年的,这是要上哪去?"这次抗疫并没有告诉他们,不是怕他们不同意,只是他们已经年过九旬,实在不忍心他们为我担心。
在隔离病区,平时再平常不过的穿脱衣服,在这里变成了相当复杂的过程,因为每一步穿脱关系到了你受感染的风险。物资紧缺时,我们主动把上班时间调至6-7小时,穿着纸尿裤上班。平时熟练的操作,这时也变得困难了,难度最大的当属静脉穿刺--因为全身"全副武装",又不断地呼吸,护目镜会变得模糊,双手戴着双层手套,感知严重受到影响,为患者扎针真的是凭借多年来的护理工作经验,为患者扎套管针我也做到了"一针见血",赢得了患者的赞赏,我心里仅剩的那点恐惧也随之烟消云散。
一对来云南旅游的武汉夫妇被确诊新冠肺炎后,送入医院接受治疗,一开始因为对自己感染新冠肺炎不能接受,对隔离治疗有抵触情绪,治疗和生活上各种挑剔,但这些都不能让我们退缩,主动关心、主动问候,慢慢的夫妇俩对我们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病房里各种事情都需要你们做,没有保洁人员,收垃圾、拖地、打扫卫生,病房消毒,端屎端尿,喂饭喂药,你们真是一群没长翅膀的天使,下次我们自己把垃圾收好 ,你们来封袋。"
此刻,我觉得再辛苦都是值得的。(泌尿外科/李金梅)
崔雯:妈妈,我想和你一起过生日

新冠病毒的汹汹来势,让崔雯成为了这次抗疫中隔离病区的一线护士。每天战斗在病房里,和大家一样的工作,崔雯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同。
而在孩子眼里,作为妈妈的崔雯工作在疫病的第一线,成了家里最存在危险的人,每每与妈妈视频,崔雯总是听着孩子在叮嘱:"妈妈,你要注意安全、要好好吃饭、要好好睡觉……"一瞬间,崔雯觉得似乎母子的角色已发生了变化。
按照医院的要求,崔雯在隔离病区工作轮换出来后,需要到留观隔离酒店继续隔离14天,恰好遇到孩子7岁的生日。崔雯在视频里试探地问了孩子有什么生日愿望,孩子说:"最想妈妈陪我一起过生日。"这一个普通的愿望一下戳中了崔雯的泪点。疫情当前,崔雯义无反顾的投身到疫情防控一线中,以个人"小家"的牺牲,换取"大家"的安全。她以实际行动给孩子作出榜样,守护更多人的安危,这是爱的大义。(麻醉科/崔雯)
编辑/李岚
漫画/李君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