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李智林 岁末寒中暖,碧玉增新辉。 12月27日,总投资7亿元的玉溪中心城区平战结合人防工程竣工。这一由市委、市政府和红塔区委、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重大民生项目涉及南北大街、凤凰路和人民路3条主干道,工程主体位于车行道路之下,总长度1770米,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工程竣工使用,既提高了玉溪城市防护功能和城市综合能力,又增加了就业机会,助推玉溪商业繁荣,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宜居品质。同时,无疑为玉溪2014年重大项目建设画上了圆满句号。 回眸2014,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面对外部环境不利和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相互叠加、短期困难和长期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的困境,市委、市政府把握发展大势,团结带领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改革攻坚、奋力拼搏,着力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打好产业建设年、改革创新年、基础设施建设年和生态文明建设年系列攻坚战,全市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预计全年生产总值增长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城镇化率达45.3%,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 重点产业破茧突围 全市紧扣投资拉动关键,狠抓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培育异彩纷呈。 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完成22万亩核桃种植,并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利推进20个市级现代农业庄园和3个省级精品庄园建设,一批庄园投入运营。同时,全力支持红塔集团实施烟叶和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加快推进卷烟配套产业“二次”创业。 以玉溪钢铁集团为依托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化解过剩产能步伐加快。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等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开工建设。 在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中,太阳山国际生态旅游度假社区、澄江寒武纪乐园、沃森科学园·居乐湾等21个重大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同时,我市及时启动工业园区实体化改革,建成了5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加快推进云南太标数控机床、烟草薄片等74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为全市重点产业培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突破激发活力 坚持完善重大项目市级领导联系制度,深入开展“转作风、送服务、送承诺”活动,取消市级行政审批事项23项,下放32项,调整合并112项。全市相继组织了8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33个列入省级万亿元投资计划项目预计完成投资85亿元,101个市级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0亿元。 重点领域投资取得突破,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资成倍增长,昆玉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进展顺利,晋红、呈澄、石红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创新投融资方式,我市与国开行云南省分行签署800多亿元开发性金融合作备忘录,市开投公司成功发行19亿元企业债券,争取中央代云南发行地方政府性债券省级转贷资金6.5亿元。 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年度考核办法,组织参加南博会暨昆交会、“云台会”,开展“百名浙商玉溪行”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组团赴北京、上海、深圳、四川等地招商,实际利用市外国内资金达580亿元,同比增长43%。 美丽家园展露新颜 我市坚持规划引领,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出台推进玉溪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新型城镇化规划和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启动实施美丽乡镇规划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城乡垃圾整治行动、中心城区天然气利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在实施主动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大战略中,编制昆玉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有88个重点项目进入了省规划盘子。新平县还进入了全国5个国家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试点之列。玉溪中心城区平战结合人防工程、高仓立交、东近面山绿化主体工程完工,新天地商业广场、红星国际广场、城市排水管网等大批城市重点项目建设有力推进。 此外,我市实施城市标准化、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拆除临违面积15.8万平方米。美丽家园行动、农村危房和城镇棚户区改造进展顺利,县城和重点镇“一水两污”工程有序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 生态建设走在前列 围绕“生态立市”战略,我市制定了争当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施意见和四年行动计划。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三湖”保护治理的决策部署,以“三湖”为重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取得显著成效。66项“三湖”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项目开工率93.9%,完工率40.9%,抚仙湖保护治理进入国家重点支持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获得4.5亿元资金支持,并被环保部纳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东片区暨三湖生态保护水资源配置应急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抚仙湖径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杞麓湖成功申报国家级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星云湖退田还湖及湖滨带生态恢复建设完成5000多亩。实施以城镇面山、重要交通沿线、“三湖”周边为重点的绿化美化工程,种植杨树1.57万亩。 民生改善展现新气象 把民生烙在心里,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市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获得中央和省级资金8424万元。继续实施美丽100校园行动计划暨校安工程,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在全省州市率先启动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突出抓好就业工作,积极为高校毕业生建立见习基地和青年创业园,深入实施鼓励创业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6544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7万人,新增转移1.3万人。 不断加强医疗保障,市医院改扩建、市急救中心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8县被列为国家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县。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实行大病救治二次补偿,新农合参保率达98.4%。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标准,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共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6300套,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690户。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全市完成减贫人口3.8万人,解决8.6万农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编辑:何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