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元江傣族小伙刀晨曦携作品《赶集》《传承》《独创风情》等在“创意云南”2016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展出。其作品以创新、独特、夸张的表现手法把民族风俗与艺术结合起来,广受好评。
刀晨曦,1987年出生在元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2012年毕业于玉溪师范学院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喜欢看大人们制作各种竹编和雕花。2007年上大学时,由于喜欢《三国演义》,便休学到成都体验那里特殊的城市文化。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一位师傅在景区路旁做雕塑,受到启发,重回学校选择了雕塑专业。
2012年开始,他想把民族文化的东西用雕塑或者陶艺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此后的两年时间里,他留在学校制作陶艺和木雕,作品被学校收藏,受到众多学生和老师好评。期间,他开始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陶艺产品。
目前,市场上所能看到的陶类作品以上釉的为主。为了开展独特的陶艺作品,刀晨曦首先从泥本身的颜色来搭配,加之所学的陶艺知识,使作品更具民族性和地域性。他认为,将来应在陶艺发展中把传统的陶艺文化保护好,在继承传统的实践中求创新、求发展。
此次参加文博会的作品《赶集》表达了民族群众节日里的愉快气氛,他们把丰收的果实带到集市上。作品《传承》则表达了民族的智慧,意在把一代又一代竹编技艺传承下去。他说:“奢侈的陶艺作品毕竟属于少数人的享受,于是,我就制作更多的实用工具,以便让更多的人来享受陶艺文化。”
在元江,土陶是地方性很强的特色产品,独特的土陶至今是元江人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土陶可装水饮用,夏天清凉,冬天温和,还可当炖锅用,较好地保持食物的鲜味。不足之处是制作工艺单一,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他觉得应该进一步提炼、研究、保护和创新,从而才能制作出品质高、艺术性强的陶艺作品。
刀晨曦说,世上的陶艺多种多样,但是开发民族特色文化产品的陶艺极少,因而他重在把本民族风俗习惯、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应用到陶艺制作上,再加以夸张表现,使陶艺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顾世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