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华宁县青龙集镇距华宁县城37公里,全镇辖1个社区、18个村委会,216个村民小组,实有人口53537人,行业场所26家。为加强“平安和谐青龙”建设,华宁县公安局青龙派出所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组建“青龙义警”,绘制共治共享“同心圆”。牵头组建“青龙义警”基层群防自治组织,并于2019年12月,经青龙镇党委批准成立青龙义警队临时党支部。现“青龙义警”现有队员62名,其中党员16名。队员包括村(社区)治保会成员、学校教师、城建队员、环卫工人、送水工人等不同行业领域的社会公益积极分子,在青龙派出所的指导下,参与治安防范、巡逻守护、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法制宣传、社情民意收集等工作,积极为村民群众“办小事、解小忧、帮小忙”,做到“义”呼百应、“警”益求精。自建立以来,义警队员共开展巡逻防范20余次,走访排查300余户,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发现风险隐患30余处,调解纠纷20余起,参与帮助各类社会救助10余次,提供线索4条。
演绎“广场舞打片”,当好民情收集“千里眼”。依托篮球队、广场舞队伍设立了2个民情收集站,由两个队长担任站长,队员在生活中发现收集的治安问题、治安隐患及意见建议通过站长直送派出所,走出了一条广场舞和街头篮球共同演绎的文明和谐青龙“舞打片”。每天傍晚,以广场舞大妈为主的红袖标义警员和以篮球小子为主的蓝马甲义警员们从各自家中出发,四面八方汇集到广场运动健身,结束后又返回各自家中,足迹遍布社区各个角落。出门与回家的两个时段,队员们身着辨识度极高的义警服装,行走在各条大小支路,肩负巡逻使命,一方面充当民警的“千里眼”,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向派出所报告,另一方面成为警察的代言人,对心怀叵测之人给予无形震慑。2019年10月份以来,2个民情收集站就上报情况10余次,内容涉及老人走失、聚众赌博、矛盾纠纷、项目施工存在安全隐患等多个方面。
做强“老杨调解室”,打造特色调解品牌。青龙镇落梅村有一位杨姓调解主任,在村里德高望重,积极调解村民各类矛盾纠纷,但由于年事已高退居二线。为继承他的传统美德,2019年8月青龙镇落梅村成立“老杨调解室”,调解室由村小组普从文与7名在村中有较高威信、热心公益、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村民代表作为调解员。“老杨调解室”成立6个月来,累计受理的各类民间纠纷达15起,调解结案13起,兑现各类协议(经济)赔偿款5600余元,调解成功率达到87%,结案率达到100%,群众满意率95%。如此之高的调解率,老普说,靠自己的力量,肯定不行,依靠的是群众的力量。
创建“警民微信群”,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积极开辟微信警务阵地,发挥微信群使用人数多、信息传播快、接受程度高的特点,创建“平安青龙志愿者群”“青龙镇矛盾纠纷推送群”“青龙治保会交流群”“落梅村枫桥经验交流群”等多个特色微信群,极大地扩充了当前派出所掌控的社会信息资源。自微信群开通以来,青龙派出所通过各类微信群发布便民提示、通知通告、宣传政策法规等讯息200余条,发布防范预警信息24条,累计解答群众咨询14次,回复其他咨询6次;收到群众提供的各类情报线索信息8条,救助信息25条;收到矛盾纠纷推送32件,有效调处31件;帮助服务群众10余起、找到走失人员5人。对各类求助、咨询事项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探索“公民警校”建设,织牢群防群治网。创新推动落梅村创立“公民警校”试点,由青龙派出所负责日常运作,实行“零门槛入学、零学费上课、零起点教学”,设置防火、防盗、防诈骗、应急救援等近10门学科,划分为传授、体验、活动、交流四类课程,开展 “线上线下”等各种形式的安全防范教学。向学员传授法律知识、矛盾纠纷调处要领,提升学员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自落梅村“公民警校”试点成立至今,先后有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5家成员单位参与,吸收100余名各年龄阶层的学员,开展专题讲座3次,受教育群众200余人。提供各类情报线索20多条,累计发放各类平安宣传资料1000余份,形成了“人人皆警”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至2020年1月底,落梅村委会辖区刑事治安总警情同比下降 49.47%,电信网络诈骗更是由7起下降至2起。(华宁县公安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