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华宁县公安局宁州派出所将教育整顿成果同履职尽责相结合,积极强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理念,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以乡情为纽带,整合企业自治力量,在前期探索试运行的基础上,7月21日,在弥玉高速华宁段登楼山隧道挂牌成立“乡音调解室”。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随着弥玉高速、澄华高速等重点项目工程在我县开工建设,宁州辖区外来流动人口呈“喷井式”聚集,宁州成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的“第二故乡”,在外打工不易,一句乡音化解心酸忧愁,加之重点工程建设往往存在工期长、任务重、上千名工人全天候在工地上施工、生活,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老乡间的冲突、打工人间的争执、企业与当地群众的纠葛等逐渐增多,调解难度大。为打通外来务工人员调解难的“最后一米”,宁州派出所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主动对接施工企业,组建“乡音调解室”,把公司负责人、班组长、施工队长、有威望的工人吸纳为调解员。在发生矛盾纠纷时,“乡音调解室”通过充分发挥民警法律专业优势和企业与工人乡音、乡俗、乡情相近相同优势,用乡情乡音定纷止争,以乡音解乡愁,以乡音化纠纷。“乡音调解室”试运行期间,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1起,协助登记流动人口信息500余人。
“乡音调解室”的成立,是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宁州的探索实践,是警企共建多元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的重要举措,对维护和保障企业、工人合法权益,促进各类矛盾纠纷依法有效解决具有长远的现实意义;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是继承和发扬“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具体实践,下步,宁州派出所特别是社区民警将加大对“乡音调解室”的培育和指导,健全完善相关机制,最大限度地把外来涉企矛盾化解在基层,处置在萌芽,全力筑牢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平安华宁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