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华宁长安网 >> 政法园地 >> 政法风采
沈明飞:从特警尖兵到社区“暖男”
2025-09-18 09:26:54

5

沈明飞到老人家中了解情况。

□ 通讯员 吴娜 文/图

华宁县公安局青龙派出所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穿梭村头巷尾,让矛盾冲突的邻里握手言和;把老人的“烦心事”变成“暖心事”;面对迷途少年时,他用真情焐热冰封的心灵。他就是从特巡警转岗到派出所的社区辅警沈明飞。

用心“解结”,让邻里重归于好

从处置急难险重到调解鸡毛蒜皮,沈明飞把特巡警的观察力变成“读心术”,找准矛盾焦点。

村民老陈和老王因过路通道积怨多年,一次停车纠纷更是让双方剑拔弩张,村委会多次调解均不欢而散。“这片我熟,让我试试。”沈明飞在风险研判会上主动请缨。领受任务后,他没有急着调解,而是到现场绕着通道转了几圈,又拉着村干部、邻居聊了半天,把矛盾的来龙去脉、双方的心结摸清。找准症结后,他把双方请到一起,不说大道理,只摆事实,“老陈你看,通道窄是老问题,但堵着车确实影响老王进出。”“老王你也体谅下,老陈就想图个方便。”法理融着情理,句句说到心坎里。接着又拉着两人回忆:“去年你家收玉米,还是他帮着扛的;前年他家盖房,你还借了梯子呢。”经过3小时的劝解,双方握手言和。

转战社区后,沈明飞曾在一周内接连调解11起积留矛盾纠纷,从宅基地争执到田地纠纷,从父子隔阂到情感纠纷,一句“小沈说的在理,听他的”为桩桩矛盾定分止争画上句号。沈明飞常说:“矛盾就像打结的绳子,硬扯只会缠得更紧,得找对绳头慢慢解。”而这“解结”的功夫,正是从特巡警生涯里炼出的敏锐——快速捕捉矛盾焦点,精准把握双方心理,再用人情温度把结解开。

真心服务,把小事办进群众心里

脱下战训服,换上社区辅警的“守护蓝”,沈明飞用脚步丈量辖区每寸土地,把群众的“心上事”当成自己的“上心事”。

“小沈,我家灯泡坏了,眼睛花看不清,你能不能来瞧瞧?”独居的刘奶奶在电话里有些不好意思。沈明飞挂了电话就往超市跑,买了灯泡直奔老人家。换好灯泡,屋里亮堂起来,老人拉着他的手念叨:“这光啊,比闺女买的还暖。”

87岁的李奶奶行动不便,儿女都在外地,因身份证遗失没法领补贴,急得直叹气。沈明飞听说后,特意带着相机、背景布上门。“奶奶,我来给您拍身份证照片,您坐着别动。”他怕老人累着,先帮忙调整坐姿,又细心整理好衣领,还特意逗老人笑:“奶奶,看镜头,笑一个,您这精神样,拍出来肯定好看!”来回调整了十几次,才拍出合格的照片。身份证办下来后,他第一时间送上门,李奶奶摸着崭新的身份证,眼眶红了。

这样的“小事”,是沈明飞的工作日常,迷路的老人记不住家,他背着送回去;群众手机丢失,他调监控帮忙追回;群众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他上门苦口婆心劝阻……这些藏在烟火气里的举动,让“有问题找小沈”成了辖区群众的口头禅。

耐心“摆渡”,点亮少年心中的希望

15岁的小赵,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缺乏管束的他和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隔三岔五就因打架、小偷小摸被带到派出所,成了社区里的“头疼娃”。

了解情况后,沈明飞开始留意小赵的情况。他发现小赵其实很聪明,只是缺乏关爱和正确引导。于是,他经常找小赵聊天,分享自己的经历,用身边案例警示,规劝其回归学校,通过学习改变命运。随着接触增多,小赵放下戒备,向沈明飞哭诉自己内心的孤独和迷茫。沈明飞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以后我就是你的哥哥,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我。”此后,他定期家访,协调老师帮忙补习功课,兄长式的呵护重新点燃了小赵心中的希望,从“问题学生”向“三好学生”蜕变。

“孩子犯错不可怕,就怕没人拉一把。”沈明飞说,看到孩子们慢慢变好,觉得所有付出都没白费。

从特警尖兵到社区多面手,沈明飞用实际行动证明:岗位变了,为民的初心没变;工作内容变了,担当的底色没变。这份“答卷”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在邻里的笑容里、群众的念叨里、少年的转变里,写满了“值得”二字。

来源:玉溪日报 2025-09-18 A05版:五版

编辑:王一婷
关闭
主办:中共玉溪市华宁县委政法委员会
运维:玉溪网新媒体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