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豆惠英,是华宁县公安局出入境办证大厅的一名民警,从警快20年了。我的父亲豆生友是20世纪70年代参加公安工作的一名老警察,退休也快20年了。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听母亲说,父亲是干公安的,是抓坏人的,我心里觉得无比骄傲和光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逐渐明白了“公安”这两个字的含义。在我心目中,父亲是一名善良、正直、勇敢、吃苦耐劳、有恒心、有毅力的老公安,也是我人生的引路人。
40多年前,公安工作才刚刚起步,华宁县公安局基本没有什么通信工具和交通工具,全局只有10多名民警,办公就挤在一个四合院里。到各乡(镇)的公路也不通,唯一的公路就是县城到盘溪的,而且还是土路。父亲是一名刑侦民警,由他亲自参与破获的刑事案件有上百起。那个时候,遇到哪里有案件发生,都是靠一双脚走到现场,有时一走就是几天,还要自带水和干粮,否则还没走到现场就饿昏了。可我从没听父亲回家里说过一句苦和累的话,没有一句抱怨。那时候警察的工资很低,就20多块钱,工作条件又非常艰苦,有个别同志因此辞职离开了公安局。父亲非但没有离开,反而更加勤勉努力,兢兢业业一直干到退休。
儿时的记忆中,我最喜欢和小伙伴们在老家村口的老槐树下玩耍,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父亲就会穿着他那身威武神气的白色制服,带着许多好吃的,神兵天将般出现在我面前。那时的我特别崇拜父亲,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专门抓坏人的警察。
在父亲的鼓励和影响下,1998年我如愿考上了红河警校。去报到那天,父亲亲自送我去学校。临走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能怕苦怕累,要勤学苦练,掌握过硬的技能本领,将来才能保护好群众、保护好自己,做一名合格的警察。”
转眼警校生活结束了,我通过了考核,也成了华宁县公安局的一名警察。上班的第一天,父亲反复叮嘱我:“现在你已经是一名真正的人民警察了,你要对得起头顶的警徽,踏实努力工作,履行好警察的职责,做一名合格的好警察!”
父亲常说,公安工作靠的就是群众,有群众基础,案件线索才上得来,我们一定要心系群众,服务好群众。做群众工作一定要做到“三勤两多”:到群众家里要嘴勤、手勤、脚勤,要多和群众交流、多帮群众做事。
父亲是1967年3月加入的中国共产党,他的党龄比我的年龄还要长。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时常教育我们要勤俭节约,廉洁自律,既要对得起头顶的警徽,更要对得起胸前佩戴的党徽。父亲退休快20年了,但仍然心系公安工作,关心公安事业的发展,在家劳作之余仍不忘读书看报,加强政治学习,还一直担任着离退休党支部的支部书记,每个月5号的支部学习他都会赶来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月月如此,从未间断。
我的丈夫是交警大队的一名事故处理民警,我们俩平时工作都很忙,12岁的女儿经常独自在家,但她从小养成了坚强、独立的个性。平时,女儿最感兴趣的,就是缠着外公讲以前破案的故事,乐此不疲。见此情景,我仿佛看到了儿时的自己,坐在父亲的身旁,一遍遍听他讲破案的故事。
40年过去了,华宁县公安局已从最初的16名民警发展到现在有民警254名,2006年新建了6层办公大楼,办公条件和通信设备、刑事技术装备都有了长足发展,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2011年,局党委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十优政法班子”。2012年,被省公安厅评为全省公安机关“三访三评”深化“大走访”先进集体等荣誉。我为能成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警察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父亲那一辈的老警察,他们心中好警察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不为个人功名利禄。父亲是这样说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在时间的锤炼中,就算青丝已成白发,初心热血却永在奔流!哪怕岁月改变了青春容颜,忠诚无悔的警魂将永远不变,老去的只是时光,而警魂不朽!
(沈晓雁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