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平县人民法院主动把司法审判嵌入党委领导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能动司法、积极履职,把诉调对接的“调”向前延伸,“如我在诉”做好诉前委派调解、诉中高效化解、诉后精准答疑,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形成“调解在前、诉讼断后”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格局。
新平法院能动履职,做实“为大局服务”,在社会矛盾总量上做减法,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平安不出事”的目标。2024年1-9月新收一审民事案件1467件,同比下降6.86%。
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立足法院本职,将法治宣传融入审判执行全过程。用好用活新媒体平台,开设普法专栏,及时回应网友提问,增强普法互动性,今年以来组织编写以案释法案例14个,播出《法庭纵横》电视栏目3期,发布普法短视频85个,点击量120万人次。以法治副校长、普法专业队为主力,开展法治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30余场次。以阳光司法、巡回审理、文书上网等方式广泛宣传典型案例,实现“审理一案、治理一方”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02.扩大“解纷朋友圈”,让纠纷化解在诉前
新平法院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广泛汇聚各方力量,邀请更多单位、组织、人民调解员等解纷力量参与进来,各展所长、相互融合,共同促进矛盾纠纷止于诉前。持续推进“码上解纷”。依托“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推动“码上解纷”与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融合,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治理最末端,打破纠纷解决的时空限制。群众只需扫码注册登录,即可足不出户在线申请调解,在法官和调解员配合下,案件调解成功后可直接在线申请司法确认,调解不成功直接线上流转至法院进入诉讼程序,有效降低当事人化解矛盾、维护权利的成本,实现矛盾纠纷在线化解。今年以来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审查立案881件。把调解力量“请进来”。发挥司法调解、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解纷优势,邀请6个条件成熟的调解组织、86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调解员进驻诉讼服务中心、戛洒法庭、漠沙法庭开展诉前调解,法官对有履行内容的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保障人民调解的强制力,实现纠纷高效化解,群众解决矛盾省钱、省时、省心,做到案结事了。截至目前,共委派特邀调解1453件,调解成功876件,成功率60.29%,申请司法确认555件。构建立体化诉讼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水平,打造“法院+N”解纷模式,推进调解、仲裁、诉讼等解纷方式的相互衔接,促推多元解纷体系建设,减少诉讼增量,推动纠纷化解向“多元共治”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多元、便捷、高效的纠纷解决路径。针对物业服务、买卖合同、土地租赁等涉众型矛盾纠纷,发挥“示范裁判”“示范调解”引领作用,实现“办理一案、化解一片”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
在矛盾纠纷形成诉讼后,新平法院强化审判管理,提高审判质量,发挥司法能动性,定期向县社会治理服务中心推送各乡镇(街道)万人起诉率情况,促推社会治理精准化,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
秉持调解优先原则。调判结合,该调则调、当判则判,采取“面对面”“背靠背”调解等方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调解过程,向当事人讲清法理、讲明事理、讲透情理,防止矛盾激化,努力实现纠纷实质性化解。2024年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536件、结案1368件,其中调解、撤诉1044件,调撤率为76.32%,调解率排名全市第1位、全省第3位。强化司法为民理念。以“如我在诉”“如我在执”理念,把“为人民司法”贯穿到诉前、诉中、诉后、执行等全过程各环节,加强裁判文书说理性,切实做到服判息诉,防止一案结多案生,避免程序空转。截至目前,服判息诉率达91.36%。健全立审执协调机制,把督促履行纳入法官绩效考核,激发审判环节督促履行积极性,提示申请财产保全,督促当事人自动履行,配强快执团队,成立执前和解中心,确保胜诉权益在最低成本下得到高效保障。
下一步,新平法院将持续贯彻落实《云南省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深入推进“码上解纷”“无讼村(社区)”创建和“法官工作室”建设,加强与基层治理单位、自治组织、调解组织的沟通对接,持续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三进”工作,保持司法确认程序高效畅通,不断拓宽赋强公正等解纷新模式,以法治宣讲、法律咨询、法务指导等工作为抓手,通过前端做深诉前化解、中端做精司法审判、后端做好以案释法,主动融入党委政府的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大局,为平安新平建设贡献法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