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光耀
郑开文致驻丽江西征滇军司令官殷承瓛“蒸”电 1912年10月10日,郑开文致驻丽江西征滇军司令官的电文,可以窥见统带西征滇军第一纵队联长郑开文对援藏平叛整个战局的考虑和周密的谋划。电文中“退军援甸”是指由于袁世凯政府受制于英国政府的战争恐吓,无意因西藏事件而得罪英国人,采取委曲求全的政策,命令西征滇军、西征川军停止进略藏区,为谈判解决西藏问题创造条件。又因川督尹昌衡的干扰、破坏,西征滇军无法执行援藏平叛的国防战略,只能退据滇边以自守。驻丽江西征滇军司令部于1912年10月6日传达省都督府指令,命令第一纵队撤出盐井、毕土、波密一线,固守滇边,并以击退乡城叛匪对中甸的进攻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作战任务。郑开文以军人的职业素养,当然无条件执行命令。但是作为前线指挥员,根据战场实际状况和对局势的判断,对此命令失误处的意见还是要正常反映的。原因就是“唯占领红井之江(江映枢,副联长)刘(右纵队参谋兼西协防军第六营营长刘钟俊)顷已回(阿)墩面称种切,(开)文思维数过,殊觉(棘)手,两井退军有三不可之理由,敢以质之钧部,愿熟察焉”。郑开文阐述的“盐井退军有三不可之理由”,可谓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无先见之明,亦被尔后川藏边界问题引发的长年战争所证实,实属难能可贵。 对于滇军驻防盐井的战略意义,郑开文建言云南都督府:“于言者也,如能应变顺时,一军驻守两井,保有天堑自卫边疆,迨川军抵井,然后交还。如该川不克奏功,复劳我旅,亦得长驱直入,敌无险之可凭,是一举而足以固边陲,昭民信睦邻交,且并可以质诸举国同人而无愧。可否转请都督,电达中央,照准施行。”表达了郑开文对川藏两军军力及川滇藏边界长期形成的矛盾有清醒判断。郑开文此意即以援藏平叛的正义性、国家民族大业为宗旨,认为国防战守不能轻易发动,既然征战已动,亦不能无果而终。否则,直以战守为儿戏,失信于他国,失信于民众,政府的权威何在?西征滇军代表国防力量,在中国的国土上执行中央政府援藏平叛任务,由盐井、芒康方向进攻,援救巴塘守军,或由此线路向嘉玉桥、工布江达进略西藏,当是正确选择,而且是唯一的选择。 国内省县界域的辖管区分让位于国防战守进止的需要,应该“有济军务”,应该是一个基本常识。但是袁世凯忌惮于英国的干涉,或内心本不愿意滇军、川军进藏平叛,对蔡锷、尹昌衡、殷承瓛、郑开文等人屡次请求界定滇川权限、滇川两军任务及进军路径的要求置之不理。亦受制于地方势力的杯葛,根本不顾战场实际情况,忽命进藏,忽指援巴,忽令驻守盐井,忽命撤出盐井让川军占领。朝令夕改,出尔反尔,直令几千大军进退维谷,暴露其军事指挥的专业化水平太低,亦根本不具备从政治、外交、军事战略的高度去解决西藏问题的能力。袁世凯一直标榜的“知兵善战”的面目,在现实面前被一一揭穿。
郑开文致驻丽江西征滇军司令官殷承瓛“皓”电 由于袁世凯政府听信尹昌衡“两军逼处,别生枝节”的惑言,遂于9月致电蔡锷,令滇军酌留陆军一大队及防军一至二营,专顾滇省门户,余悉撤回,滇军援藏平叛作战至此结束。进军难,撤军又何尝不难。从此电文来看,郑开文认为留守的将领和兵士必须精炼,不能以原边防军、西协防军为主,提出:“专用陆军,只需一大队之驻军直可当数百营之防守。请以一中队驻葛浦桶,分扎羊渣、白汉洛、茨中等地。既可防边亦可保教堂。以一中队驻阿墩,分扎上、下阿董及人美等地。以一中队驻瓮水严防乡匪窜入。其余之一中队附以小炮二门与大队本部同驻中甸,以资策应。处常则将分扎之兵一月一换,责成大、中队长督率教练,以保全陆军本色,遇变则势若常山,首尾互救。是不唯节省饷糈,化无用为有用,亦宜可威震边服,免国家远顾之忧。”计划可谓周详精当。殷承瓛最终上报省都督的撤军方案中,显然大部分取自此电文的内容。 《滇省西征军联长郑开文电》 1912年11月10日,上海《申报》刊登《滇省西征军联长郑开文电》,标注发往参议院、蒙藏事务局暨京津各报、省议会及云南各大报纸,这无疑就是一篇传播全国的通电,事关西征滇军援藏平叛的进展,呼吁将盐井县划为滇省暂时管辖的利弊陈述,目的是“祈主持公道,或提为议案,补助中枢,以期见诸施行;或发为社说,唤起国民舆论,藉作对外方针”,署名为“统带西征军联长郑开文,参谋长姜梅龄”。电文发送时间是“1912年10月22日”,发报地点是“云南省德钦县”。这些要素表明电文是来自雪域高原、战斗在援藏平叛第一线将士的现场报道和声音,成为民国元年最具冲击力的热点新闻,具有的新闻价值和震撼力自是不言而喻。 此电文思路清晰,文笔优雅,所表达的国防理念、军事韬略谋划具有很高的水准,表明郑开文、姜梅龄虽“侧身戎间”,但绝不仅仅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边塞军人,更是超出普通国民对边塞军人“只知服从命令、行军打仗”的认知。郑、梅的举动可谓挥剑所指:“番酋闻风胆寒,辟易数百里。大军所至如雷如霆,敌酋震怖恐惶,率其跳梁残孽,昼窜宵遁。”握笔行文,惊动朝野,直抵中枢:“或提为议案,补助中枢,以期见诸施行;或发为社说,唤起国民舆论,藉作对外方针。”展现了民国初期革命党人兼职业军人的崭新风貌,这在云南乃至全国,亦是凤毛麟角。 该电文再次揭示了西征滇军第一纵队援藏平叛各战役的进展及取得的辉煌业绩,应该是西征滇军前线指挥员的亲身经历和现场的第一手材料。电文落款“统带滇军联长兼右纵队长郑开文、参谋长兼左纵队长姜梅龄”,再次明确无误地表明此战斗序列的真实性,即郑开文率西征滇军第一纵队以“先遣队支队”的名义于1912年7月4日从昆明出发,行军路线由昆明―大理―丽江―维西(中甸)―德钦,在德钦县设第一纵队前线指挥部,分为左、右纵队入藏。 《滇省西征军联长郑开文电》以国家利益、国土安全、社会稳定等国防大计为考量,从援藏平叛的大局提出解决川滇边务的具体方法,要求将盐井县“划归滇省版图以杜他国觊觎”,是因为该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抵制英国蚕食滇藏领土的前沿阵地,“盖某国军威直达杂姑属之鹤贡、片马,交涉皆于此”。呼吁在国家领土问题上,川滇不应该争持私见:“该地无论属滇属川均为民国领土,蚩容稍存私见,操戈同室致令他国坐享渔人之利。”“夫民国初立,国基未固,凡我国民当以国家为前提,协同一致,和衷共济,更无固执省界畛域、见利争权之虞。其应持无所偏倚之公,理判将来民国之利益以定疆域之关系,便滇者归滇,便川者归川。既不然,合滇边川边别设一省,从事经营,俾他国无从染指,亦计之得者。如是,则利害轻重攸往咸宜,禹域神州方无瓯脱。否则,此项膏沃地唯有一任他国经营耳,各私其省如大局何。开文、梅龄滇人也,非为滇计,实为民国前途计,但求不为吾国作伥足矣。”所以,郑开文此电文基于滇川藏历史和现状的陈述是言而有据的,出于国家防务和援藏平叛战事的需要,令人信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