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成功的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和谐一致的教育。”北城中心小学校长马玉超说。近年来,红塔区北城街道在尊师重教的同时,注重校园、家庭、社会教育氛围等对孩子的影响,在优秀学子表彰等方面做好文章,激励一批批学子在各年龄段勤学进取,抒写奋发有为新篇章。
□ 本报记者 沈杰 文/图 新学期开学前夕,红塔区北城街道北城、大营等社区陆续召开2022年度优秀学生表彰会,召集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探讨学习、教育等经验,进一步激励学子们勤学上进,圆梦学堂。
众多北城优秀学子受到表彰 8月16日上午,大营社区召开2022年度高考优秀学生表彰会,对社区39名高考金榜题名的优秀学子进行表彰。给优秀学生家长佩戴光荣花,为学生佩戴“金榜题名”绶带,邀请优秀学子到背景墙前拍照留念……富有仪式感的活动,进一步激励了社区学生克服种种困难、刻苦攻读,不负韶华、不负青春,传承务实、包容、勤奋、节俭的精神。 8月23日下午,北城中心小学礼堂内座无虚席,北城社区2022年度优秀学子表彰会在这里举行,37名优秀学子受到表彰奖励。社区各相关部门、爱心企业为他们送上奖学金和祝福,北城中心幼儿园小朋友也以舞蹈的形式,为获表彰的哥哥、姐姐们送上祝福。 北城社区9组的黄靖凇毕业于玉溪一中,以668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拿到了2万元奖金。9月1日,他将前往新学校。黄靖凇说:“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得到大家的认可很高兴,即将踏入向往的大学,开始新的征程,我会把此次表彰奖励化作不竭的动力,不断追求,不断完善自我,用青春续写希望,用汗水成就梦想,用知识武装自己,用知识改变命运。作为北城的新时代青年,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一定尽我所能,用感恩的心去帮助身边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让博大的爱心在周围传播延伸。” “十二年寒窗苦读,孩子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实属不易。回顾走过的路,一串串成长的脚印依然清晰可见。”黄靖凇的母亲熊媛说,作为地地道道的北城人,有社区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有老师和父母为他的前行遮风挡雨,让他从小在这样的文化氛围感染下汲取知识、增强阅历,变得自立、自信、文明、拼搏、乐观、感恩,“这些都是北城学子一生受用不完的财富。”熊媛感慨。 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教育工作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学子们取得好成绩的背后,包含着北城广大教职工的辛勤付出和家长们对教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对其他勤奋好学的学子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北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马明辉介绍,近年来,北城街道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社会各界也对北城街道的教育工作给予了关心和支持。 玉溪缘多物流为支持大营小学足球场建设,捐赠120万元;云南森创经贸有限公司(昆明马云泰)支持大营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捐资25万元;云南玉溪玉昆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支持北城中心小学本部增班购设备、梅园运动场项目建设,捐资20万元……一大批爱心企业都为北城教育注入社会力量。 “自2016年开始,社区每年都对优秀学生进行奖励,激励更多学子发奋图强,走上成才之路。”北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陈仕荣说,“孩子们能取得好成绩是社区的喜事、盛事,召开表彰奖励大会,既是表彰优秀学子,更是树立榜样,努力营造北城尊师重教、尊重人才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风气,能进一步鼓励更多的优秀学子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奋发有为、再创佳绩。” 受表彰的叶芸宏、李湘等学生认为,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他们明白了要用知识充实自己、学习先进榜样、养成良好习惯、提高自己道德修养等道理,未来要做对社会、对人民、对国家有利的人。 各方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坐落于北城集镇中心的北城中心小学,办学历史悠久,始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代知州徐瀛翥创建的敬一书院,距今337年,是红塔区最早的官办学校,同时也是一所红色革命学校。 马玉超介绍,为提高学校及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了家校协同育人的相关机制,通过深入开展家访活动、举办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开展家校共建……绘就“家、校、社”协同育人最大同心圆。 马玉超说,学校在文化育人、活动育人上下功夫,抓实“领航工程”“青蓝工程”“质量工程”“品牌工程”四项工程,注重“书院文化节”、课后服务、主题活动等活动课程的开展,让学生在熏陶、感染和鞭策中受到教育。学校先后获得玉溪市美丽校园、云南省二级一等示范小学、云南省文明单位等殊荣。 走在北城中心小学校园,“敬一楼”“泽生楼”和“东红楼”三幢主楼屹立于眼前。学校的生活用房分别名为“憩香园”“勤仆苑”。还有“玉昆爱心运动场”和“母爱舒心园”以及风采各异的班级文化墙,文墨书香的学习园地、图书角,充满生机的植物角…… 除了历史悠久的北城中心小学,还有小而精的北城中心幼儿园,活动丰富的大营小学……在这些学校里,在有形的环境与无声的文化有机结合中,“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风气在北城一棒接一棒,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