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08-31   A06版:六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李士学:一个彝族农民作家的长成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172
     李士学翻阅图书。
    李士学的长篇小说《逐流》。
□  本报记者  顾世丹  文/图
 
    李士学是峨山一个地道的彝家农民。
    与印象中人们对农家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李士学既能识文断字,更能写出一手好文章,且擅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在数十年创作中,他凭借着对周遭事物的丰富感触和异于常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先后在《中国作家》《民族文学》《农村青年》《边疆文学》《滇池》等刊物发表,并被云南省作家协会吸收成为会员,成了一个农民作家。
    今年8月,经审议、投票和公示,中国作家协会将李士学吸收为会员。而30多年的写作经历,让这个57岁的中年人对文学创作始终保持着热情和信心。

书本是写作的老师
    李士学的家位于峨山县岔河乡进宝村。这是一个远离县城,群山环抱的小山村。
    初见李士学时,他正忙于沏茶招待家中来访的客人,言谈举止间展现出一种农家人特有的热情、憨厚与朴实。简洁的家居陈设和地道的方言表述,让走进这里的人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
    20世纪80年代,“文学热”在全国兴起,这股热潮很快也蔓延到了李士学生长的彝乡山村。那时,18岁的李士学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读着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美文字,李士学心动了。他想和别人一样,用文字展现家乡的生活与变化。
    但进宝村地处山区,李士学和外界接触的并不多。如何给自己找一位写作方面的老师呢?正读初中的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多读书,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于是,李士学开始阅读各种文学刊物,模仿别人的文学风格,以自身的农村生活为蓝本进行尝试。
    李士学出生在彝乡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家中多依靠日常劳作获得微薄的收入,除保证家中日常开销外,还要供李士学上学所需,因此并不富裕。
    面对生活的压力,年少的李士学每天完成功课后,都要下地帮忙干活,以减轻家中负担。出于对文学的兴趣和爱好,李士学在完成课业和农活之后,总会花时间阅读他人的文章,从中汲取养分。
    李士学回忆道:“我们这里属于山区,当年学写作时找不到老师来教我,全靠自己阅读各类读物。这些读物中,不仅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也有马列著作等。虽然那时对这些著作的内容理解有限,但我可以通过阅读,来模仿作者的写作风格。”
    经过一段时间的借鉴、模仿与坚持,李士学的文字表达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他将自己看到或感受到的各种事物,随性地诉诸笔端,再将这些文字整理成稿,并寄往各种文学刊物。李士学说:“记得那时,正常情况下寄一封信要八分或一毛二分钱的邮费。不过当时国家有政策,投稿的邮寄费只要三分钱。”
    在那个年代,三分钱对于一个彝乡山区农民家庭来说并不便宜,但李士学仍会经常跑到邮局,花钱把自己的文稿寄出去。李士学笑道:“没办法,因为我喜欢文学。”
    1991年,在不断坚持写作和投稿后,李士学的一篇文学作品在上海一本文学刊物上刊登。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逐渐了解到彝乡峨山一个偏僻小山村里,有一个彝家农民能写出很好的文学作品。此后,他的文学作品开始陆续在《滇池》等刊物上发表。
    时隔多年,当李士学回首往昔,他觉得书本更像是自己学习写作的老师,而写作则是他一生的爱好。

孜孜不倦地坚持
    在李士学家不大的院子里,有一间书房。这是李士学进行文学创作的地方。
    书房不大,在靠墙的书柜上摆放着很多图书。这些图书涵盖了哲学、文学等多个类别,还有部分是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小说。
    而放在靠窗写字台上的电脑,让这个原本传统的山区农民家庭多了些时尚感。有意思的是,在黑色的电脑键盘上出现了人为刻画的汉字标识。
    时间回溯到2004年,习惯了传统写作方式且不懂电脑的李士学,在这一年获得了一台由玉溪日报社提供的台式电脑。面对这样一种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李士学显得有些无从入手。但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和文字处理的需要,李士学开始学起了电脑。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李士学逐渐在文学创作中学会了使用电脑,并在之后的年月里更换了新的电脑。
    电脑是换代了,但对于一个山区农民来说,想要他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打字并非易事。在李士学使用电脑进行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打字始终是他很难迈过的一道门槛。
    为了尽可能解决打字难这个问题,本就对汉语拼音不太熟悉的李士学想到了一个土办法,就是用文字读音,对应键盘字母,并用笔在字母下方刻上相应的文字,比如:“峨”对应“E”;“喝”对应“H”。
    即便如此,李士学对于打字还是很不习惯,于是他又购置了写字板,辅助文字的输入。他说:“我打字速度慢,这会打断我的创作思路。所以,我现在使用手写板进行文字输入。它省去了打字这个过程,同时也延续了传统的手写方式,创作思路也更顺畅了。”
    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李士学一路走来,不管是前期阅读刊物借鉴他人的写作风格,还是自己花钱邮寄文稿,再到后来想办法解决文字输入难题,都不难看出这个山区农民对文学创作的坚持与喜爱。在近30多年的时间里,李士学已创作了《城市加盟》等100多篇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是他在忙完田地里的农活后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的,其中长篇小说《逐流》先后列入2018年“玉溪市文艺精品项目创作扶持”项目、2019年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扶持项目。
    李士学说:“我本身就是农民,关注点在农村,文学作品也以农村题材为主,因为现在农村的变化很大。我从这些变化中看到了生活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改变。这种变化激发了我的创作热情,更坚定了我的创作信心。未来,我想通过我的文学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农村人的生活,了解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展示我们农村的新面貌。”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2127  传真:0877-2052127
技术支持:玉溪网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