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2-08-31   A06版:六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抚仙湖传》:走进美丽湖泊的历史人文之旅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101
□  闫钰

    湖泊是大地的眼睛,自古以来,湖泊滋养了大地,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灿烂的文明。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山水中国·湖泊系列丛书》首批三本《滇池传》《洱海传》《抚仙湖传》呈现了云南最具代表性的明星湖泊之历史变迁、人文积淀以及生态现状。该丛书自推出以来备受好评,荣获2022年第一季十大滇版好书推荐、第十届书香昆明·生物多样性十大好书等殊荣。

展现湖泊的自然和人文魅力
    《山水中国·湖泊系列丛书》是首套为中国湖泊作传的出版物,已列入云南省委宣传部滇版精品出版工程项目,于2021年10月面世,2022年7月第二次出版印刷。丛书第一辑共十册,展现云南“高原明珠”滇池、洱海、抚仙湖的三本图书《滇池传》《洱海传》《抚仙湖传》率先出版。丛书旨在记录湖泊历史变迁的进程,以文化史的方式解读湖泊自然和人文的互动关系,讲述人与湖泊的故事,展示湖区的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等内容。挖掘、展现湖泊独特的人文和自然魅力、文化构建的启示等。
    三本书通过严谨的资料考证及田野调查,以翔实的史料、精美的图片、流畅的文笔,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这些湖泊的知识之窗,全面展现了“高原明珠”滇池、洱海、抚仙湖的深厚的人文历史,并以大历史观的视角,以湖泊为中心,将关联的云南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
    
挖掘抚仙湖不为人知的历史
    湖水涵虚混太清,仙人何代不知名。
    澄波滉漾青山落,遥汉昭回宝月明。
    自古以来,云南澄江抚仙湖就以优美的景色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赏游。
    如果说湖泊是大地的眼睛,那么抚仙湖一定是大地的媚眼,这汪明眸中有太多的美丽神奇。如果说湖泊是大地的心灵,那么抚仙湖必然是心灵最柔软的地方。这是《抚仙湖传》作者——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陈波、原资深媒体人龚庆萍对于抚仙湖的深情赞美。
    抚仙湖是中国第二深淡水湖,这里有美不胜收的景色,泛舟于碧波荡漾的抚仙湖、在松软的沙滩晒太阳、吃一锅鲜美的铜锅鱼……抚仙湖是许多云南人特别是昆明人传统消夏的首选之地,那里留下了大家太多的美好回忆。抚仙湖有着5亿多年气候变化的证据,300多万年湖泊演变的记忆,有着4000年人类文明的火光,有着西南丝路上经商马帮的足音,有着滇国青铜的灿烂斑斓……
    《山水中国·湖泊系列丛书》之《抚仙湖传》以抚仙湖的地理自然形成史、湖畔人类发展史和湖泊的成长为主线,以湖泊重大的变化、文化发展脉络、人类和湖泊互动的历史事件等来划分历史阶段,展示每一个阶段独特闪光的自然和人文事件、风情风物,讲好湖泊的故事。同时,也是对抚仙湖区域2000多年来历史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完整地呈现了抚仙湖的历史,挖掘出湖畔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和故事。
    这本书是以时间轴为主线,以历史长卷徐徐展开的方式连接起抚仙湖畔的历史和故事。全书分为十六章:5.4亿年前的生命大爆发、云南的河姆渡、古滇国的腹地、南中大姓蜀汉辅臣、通海城路、抚仙湖边澄江府、孤山一片云、湖畔新财富故事等,约12万字。这些章节从湖泊的自然形成、地理特征,写到新旧石器时代、古滇国、蜀汉、南诏、大理国、元、明、清,写到近代、现当代,用历史的脉络串起了湖畔的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社会经济、美食美景。全书结构逻辑清晰,更易为读者接受、赏读。

6次田野调查,文化性与可读性融合
    虽然之前多次去过抚仙湖,但为了写《抚仙湖传》,陈波、龚庆萍除翻阅30多本书籍文献、100多万字论文资料外,又专程到抚仙湖进行了6次严谨的田野调查。他们考证俞元古城所在地,惊喜地发现了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在澄江办学时的旧址……他们对抚仙湖的历史以及与此相关的云南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本书尝试以大抚仙湖流域为对象,摒弃现有的行政区域限制,按照从5.4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到现在的时间轴,梳理抚仙湖的湖泊史和这一区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向读者介绍这个我们熟悉而陌生的湖泊。
    陈波与龚庆萍表示,当接到写抚仙湖湖泊史的任务时,感觉对抚仙湖既熟悉又陌生,毕竟这片湖水与滇池隔山相邻,抚仙湖的禄充、尖山、铜锅鱼是昆明人夏天记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真正细究起抚仙湖的历史和故事,发现对它却知之甚少。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进行了多次田野调查。走近这个高原的湖泊,抽丝剥茧了解它的历史,才发现抚仙湖是如此厚重,在300多万年的岁月中,积淀下了丰富的自然史、人类发展史、人文历史,成就了抚仙湖独特的湖泊史。我们沿着历史的细节一点一点梳理、破译和回溯这个湖泊的历史,才发现它竟然承载着如此深厚的历史和故事。
    陈波与龚庆萍在写作中非常注重历史文化性与可读性的融合,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以优美的文笔向读者讲述抚仙湖的故事。两位作者表示,湖泊滋养了人类,孕育了人类文明。如何在发展与保护中让湖泊的绿水青山长存?如何让人类活动减少对自然的干预?敬畏自然、敬畏历史,是此书最想传达的价值。
    认识湖泊文明不仅对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有重要价值,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云南的“湖泊革命”为抚仙湖的保护带来了机遇,抚仙湖不仅有美丽的湖景,还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让我们走进抚仙湖神秘而多彩的历史,用一个湖泊的传记,回望抚仙湖的厚重历史,在生态文明的基点上思考湖泊与人类未来的命运。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2127  传真:0877-2052127
技术支持:玉溪网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