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汤思琪 文/图 1935年出版的《聂耳纪念集》,1937年出版的《毛泽东会见记》,1949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950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参军证明书,金汉鼎上将亲笔手札及担任滇军代总司令、云南代省长期间签署的训令和通令……走进杨成的红色藏品陈列室,红色书籍、老照片、锈迹斑斑的老物件映入眼帘,一阵蕴含泥土芬芳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这些饱含岁月沧桑的红色藏品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杨成,江川民间收藏家,从事收藏已有20余载,收藏类别主要包括红色抗战文献、画报、老照片、老物件等。截至目前,他已收藏红色抗战书籍1000余册,红色年画、宣传画4000余张,江川本土文献、老照片300余件。
收藏热情来源于三老爹 “我出生于江川区前卫镇新河咀村,从小就喜欢看抗战类的影视剧、革命历史相关的小人书,这让我对过去那段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的革命岁月充满了好奇。”据杨成介绍,他的三老爹是一名参加过卢汉起义、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打小他就喜欢在村头大树下听三老爹讲革命故事,每每讲到激动人心的战争场面总是让他热血澎湃。耳濡目染下,杨成对于革命先烈和红色文化产生了一种发自内心的钦慕和崇敬,他经常把钱攒下来购买历史书籍和一些感兴趣的红色物件。毕业后,杨成做过印刷、烤酒、烤烟等工作,但时间都不长,思索良久,他决定遵从自己的内心,全身心投入红色收藏,弘扬红色文化。 多年来,杨成的足迹遍布云南大大小小的旧货市场、古玩市场,听到谁手里有红色物件,只要他觉得有价值的,都会收藏下来,几乎花光了自己的积蓄。“以前交通和网络不发达,只要从藏友口中得知哪个地方有旧物件,不管多远,我都会马上买票坐车赶过去,常常担心去晚一步就被其他人收走,经常风餐露宿,虽然很辛苦,但也乐在其中,只要收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就是最开心的事情。”杨成说。 开始的时候懵懵懂懂,经过多年历练,杨成现在渐渐摸索出收藏的门道,通过将重复的藏品出售,再多渠道收集其余没有的类别,逐渐进入“以藏养藏”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相关历史文献,成了江川小有名气的红色收藏家。
用收藏记录历史 红色文献大多历史久远,质地本就非常脆弱,因此陈列室内的每一本文献都被杨成用塑料薄膜细心包裹收入柜中,用心保存。在众多藏品中,一本书皮早被虫蛀得坑坑洼洼的《眺翠楼日记》却是杨成的“无价宝”,曾经有人出高价想要购买,都被他毅然拒绝。“收藏的人懂得自己的藏品,有时候并不能用金钱去衡量。”杨成说。 收藏《眺翠楼日记》纯属偶然。据杨成介绍,2016年,他得知一位藏友刚收到一批抗战书籍就马上赶了过去,在众多书籍中他一眼就注意到了这本书,虽然表面书皮虫蛀得厉害,但因为是手稿,书中作者苍劲有力的书法深深吸引了他,因此也没过多犹豫就花高价从藏友手中购得。回来以后细细阅读才发现,这本书不仅详细记录了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教授虞籍在昆明的校园生活,以日记的形式讲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等情况,此外还包含作者与沈从文、叶圣陶、李广田等人之间书信往来的内容,具有相当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当时激动得几天几夜没合眼。”手里托着自己的心爱之物,杨成兴奋地告诉记者。 收藏1937年出版的《毛泽东会见记》也有一段有趣的经历。据杨成回忆,2004年,自己在江川前卫赶街时,偶然遇到一位老人在卖旧书,两人相谈甚欢,随后杨成花300元把老人摆摊的旧书全部买下。在家整理时,偶然从中发现了一本1937年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会见记》,书中记录了很多珍贵的史料,并且保存完整,在市面上极其罕见。“我会将它用心珍藏,让后人了解党的历史,感受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杨成说。 每一件红色藏品背后都蕴含着动人的故事,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是时代的印记。杨成认为,研究和传播才能发挥红色收藏的意义,让后人得以从这些红色藏品中触摸到前辈的峥嵘岁月,了解革命先烈奋斗之路的艰辛和不易,汲取信仰力量,厚植爱国情怀,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在他看来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使命。 未来,杨成希望政府能够建立一座红色收藏博物馆,让民间的收藏者可以将自己的藏品放置在博物馆进行免费展览,让大众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革命历程,更好地发挥红色藏品的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