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曾梦琪 文/图
秋日的通海县九龙街道碧溪社区,绿油油的蔬菜一望无际,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清洗。而一旁的碧溪蔬菜交易市场更是热闹非凡,大家忙着将蒜苗进行分类修剪打包,发往全国各地。市场管理人员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从社区新成立的通海县碧溪物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碧溪物业”)聘请的务工人员。
家门口就业,农民变身工人 今年62岁的储艳萍是碧溪蔬菜交易市场的务工人员之一,平时在家做做家务带带孩子照顾下老人,今年加入碧溪物业后,闲暇时间便来蔬菜交易市场务工。“每天早上9点多开始,根据当天的蔬菜量,最晚做到下午六七点,一个小时七块钱,工资单天结算,很方便。”储艳萍边跟记者聊天,边麻利地理着手里的菜。 记者观察到,当天市场里有20多人,以60岁以上的人员为主,大家均来自附近的村子,走路10分钟就可来回,加入碧溪物业后,在家门口就业,实现了就近务工。 今年以来,碧溪社区全体党员干部下沉到各村(社区),深入到各家各户开展察民情、访民意、解民忧、办实事的“民情户户通”调研活动。“在走访中,很多年纪稍大的村民均表示,希望可以找点事情做做,一来打发时间,再者有事情做着人也就有精神了,还可以补贴家用。”碧溪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刚告诉记者,在了解社情民意后,社区积极谋划,全面摸排村民个人情况、就业情况、就业意向等。同时,通过网格群、应急广播、微信群等方式,着力宣传碧溪物业的用工政策,引导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陈刚告诉记者,碧溪社区下辖9个村民小组,统筹资源成立碧溪物业后,为擦亮公司品牌,社区成员及时建章立制,确定内部架构,明确利益分配机制。同时,以“党组织+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务模式,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强化宣传动员,通过抓好劳务工作,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路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源头活水”。
解决用工需求,提高服务质量 初秋的早晨略有凉意,一大早,文元勇就穿着黄马甲、拿着扫帚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秋天草木凋零、落叶纷纷,但整个社区道路干净整洁、树木管护得当,这一切都离不开文元勇和其他几名保洁员的辛勤付出。 据了解,碧溪社区共有5名保洁员,均由碧溪物业招聘,负责整个社区的厕所保洁、道路清扫及卫生管理。“我负责2组和3组,早上和中午各打扫一次,每个月的工资是2000元。”文元勇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干净漂亮了许多,很少有人乱扔垃圾,比以前好打扫了。 “以前社区的保洁工作是交给各个小组来做,每个小组安排2至3人,厕所保洁、道路打扫、树木管护分别由不同的人来做,一个人一个月500元左右。”陈刚说,由于人员众多,工资低,大家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工作敷衍了事,整个社区的环境依旧脏乱差。碧溪物业成立后,社区改变了管理模式,聘请了5名家庭条件较困难的村民,每人负责两个小组,工资提高至2000元一个月。此外,每年年底,各小组进行评审,若好评率达70%,公司还将拿出2万元对他们进行奖励。 以前每年要支出15万至20万元用于社区卫生维护,现在每年只用支出12万元左右。陈刚感慨,保洁员勤劳踏实,不怕脏、不怕累,村内环境日益改善,环境好了,大家也自觉进行维护,整个社区焕发出新的生机。 “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两次培训,分别是保洁培训与烹饪培训,120余名村民积极参与。下一步,公司将根据工种的分类进行专业劳动技能培训,全面提升村民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拓宽他们的劳动就业面。同时,积极丰富劳务信息库,与医院、学校、餐馆、小区等达成合作意愿,对有求职意愿的劳动力提供精准服务。”陈刚表示,与传统的劳务公司相比,村级劳务公司拥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在组织发动群众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与企业、单位的合作中可以为他们提供“保姆式”“订单式”服务,更受市场青睐。对于公司未来发展,陈刚充满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