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思敏 文/图 工会是职工之家,是广大职工的代言人和利益守护者。近年来,玉溪市各级工会聚焦工会维权主责主业,通过扎实开展劳动法律监督、工资集体协商、法院+工会平台建设、职工就业与劳务输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工作,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取得了“党政支持、基层欢迎、职工拥护、多方共赢”的维权工作效果。
法律援助解职工之忧 2021年5月,正在上班的谢女士突然收到法院裁定书,被告知其丈夫犯法,名下的房子被查封。“收到裁定书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懵了,因为我与前夫离婚已6年多,且当时约定二人名下的房子归我,协议上也写得清清楚楚。”谢女士说,她1998年结婚,1999年购买了单位的福利房,因当时与前夫吴某系夫妻关系,所以办成共同共有的房产证。2016年,二人协议离婚,约定二人名下房产归谢女士所有,但因其法律意识淡薄未办理房产变更手续。 谢女士工资收入不高,女儿又在读大学,生活本就十分拮据,又面临房产被查封,顿时感觉五雷轰顶。就在谢女士孤独无助之际,峨山县总工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指定优秀律师帮助她维权。“援助律师非常认真负责,帮我准备各种材料,开车带我到法院参加听证,让我顿时感觉有了主心骨,并最终成功解除了查封。”回忆维权的点点滴滴,谢女士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工会的法律援助,或许我现在家都没了。”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工会律师队伍作用,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并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教育医疗等与困难职工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职工法律援助范围。同时,在县(市、区)总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增设法律援助中心工会工作站,聘请法律机构定期安排律师到工会职工服务中心值班,实现困难职工法律援助咨询服务全覆盖。全市先后建立了11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引导困难职工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2019年至2022年,全市工会累计接待来信来访共266件501人次,实施法律援助435件,为职工挽回经济损失3638.83万元。 在助力职工维权过程中,我市重点做好农民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失业职工法律援助工作,成立督导组对根治欠薪工作情况进行实地督导。以新平县为例,该县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共收到各类欠薪诉求369件,涉及人数2765人次,涉及金额5560万元。在各级各部门的努力下,截至2021年2月,所有欠薪诉求已实现动态清零。 劳动法律监督为职工权益撑起“保护伞” 2021年9月,一场特殊的职工大会在澄江市某公司召开,澄江市总工会等部门负责人出席大会,现场解答职工提出的相关问题,并为职工尽力争取裁员补偿。原来,该公司原有职工210人,受市场萎缩等因素影响,公司处于连年亏损状态,计划裁减60%以上员工。为保证职工权益,澄江市总工会多次征求职工对裁员补偿的意见,最终将补偿方案确定在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范围,且得到了大多数职工认可,同年9月28日,历时2个月的公司裁员工作圆满结束。在整个裁员过程中,澄江市总工会本着“提前介入、全程指导、顾全大局、平稳过渡”的原则参与了裁员工作,公司工会全程参与、全程监督、从中斡旋,为职工争取利益。 这是我市工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注重拓宽监督领域,丰富监督形式,提升监督实效,在推动工会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建立县(市、区)总工会、市直企业工会、区域工会、基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832个。 同时,我市大力推动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和组织网络“一体化”建设。各县(市、区)加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取证培训,规范管理法律监督员,实行持证上岗。以2021年统计数据为例:全市各级工会累计开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培训33场次,培训人数1958人次,向企业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393份,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49份,既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技能提升助力职工就业 “没有工会组织的技能提升行动及比赛,就没有我的今天,非常感谢工会的技能帮扶培训让我有能力改善全家人的生活。”近日,云南活发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铸造车间机修组里,正在从事电氧焊工作的王永进告诉记者。 现年45岁的王永进是峨山人,初中毕业后进厂打工,并积极参加所在公司工会组织的各类技能提升培训活动,于2008年取得了电焊工初级资格证书,月工资收入从入厂时的1800元增加至3000元。2016年,技术过硬的王永进先后参加了市、县总工会举办的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等活动,分别荣获电焊工技能竞赛第一名、峨山县技术状元等荣誉称号。因表现突出,王永进破格晋升为电焊高级工,月工资收入从3000元直接增加至6000元。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认真贯彻落实技能玉溪行动,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和激励等方面的作用,为玉溪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据统计,自十八大以来,全市累计19个行业、5463个企事业单位、21945个班组57.12万人次参加劳动竞赛,5160名职工参加电工、焊工、数控车床等48个工种(专业)25场职业技能竞赛,培养出628名技术状元和技术能手。全市工会组织完成农民工引导性培训11.2万人次,2.11万名企业职工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晋升技术等级证书,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了“家” 一份专属外卖的送达、一辆如约而至的网约车、一件翘首以盼的包裹,背后是一名又一名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的辛勤付出。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新就业模式群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谓——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作为职工“娘家人”,全市各级工会致力于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通过一系列暖心举措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家”。以峨山县为例,为最大限度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吸纳到工会中来,去年,该县在全市率先成立首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联合工会,目前共发展会员315名。同时,筹集资金5万余元,建成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站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工驿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解决休息难、饮水难、充电难等实际问题。 “今年2月,我们还组织了全县新就业形态集体协商合同集中签约仪式。集体协商合同是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所属行业特点量身定制,对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福利待遇、女职工权益等各项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峨山县总工会工作人员黄云新说。集体合同涉及快递、外卖、网约车等11家新就业形态企业,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300余人。 近年来,全市各级工会聚焦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围绕劳动者工作生活特点和现实需求,通过“建阵地、维权益、精服务、强组建”等举措,让工会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最可信赖的“贴心人”。目前,全市共建设户外劳动者驿站94家,“两新”组织中2099户企业已建立工会组织,工会会员100619人。 同时,我市将稳就业、促发展、构和谐作为当前集体协商工作主线,全面推进企业集体协商工作。截至2021年10月,全市共计签订工资集体协商合同927份,覆盖1854户企业。实有建会企业1942户,集体协商建制率达95.46%,覆盖职工87954人。百人以上企业单独签订集体协商合同156份,集体协商建制率达100%,覆盖职工5094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