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梅
当前,新冠病毒感染已调整为“乙类乙管”,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新形势下,玉溪市急救中心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院前急救工作,牢牢守好群众生命线。
日派诊出车量创历史新高 2022年11月至12月,由于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全市院前急救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急救人员也面临巨大的压力。据了解,玉溪120呼叫次数明显增加,从之前的日呼叫410次增加到800次,增加近100%;日派诊出车量从80趟增至上百趟,12月25日创历史新高,为171趟,增加近120%,院前急救发热病人占比在50%以上。 随着形势的变化,玉溪120呼叫次数逐渐下降,从2022年12月每天平均565次降到2023年1月每天平均462次。进入2023年2月以来,全市120呼叫次数恢复正常水平,每天平均呼叫量为380次。出诊趟次也逐渐下降,从2022年12月每天平均109趟次降到2023年1月每天平均104趟次。进入2023年2月以来,每天平均有效出诊量为72趟次。
多措并举应对各种情况 在去年出现120呼叫次数猛增的情况下,市急救中心采取多种措施应对。 为尽量缩短群众拨打120的等待时间,尽快为群众提供专业服务,市急救中心紧急扩充调度座席。2022年12月25日,在原有4个固定座席的基础上,再加装固定席位2个,同时开通模拟电话10部,储备120线路资源14路。 在扩充调度座席的同时,市急救中心统筹好内部资源,按照“保一线、保调度”的原则,抽调其他科室人员充实到院前急救一线科室,并按照“新十条”的要求,对医务人员实施“白名单”管理,让感染急性期过后的人员及时返岗,缓解人员不足的困难,还将红塔区北城中心卫生院、研和中心卫生院、大营街中心卫生院、小石桥卫生院、洛河卫生院院前急救纳入全市院前急救管理系统,由市急救中心统一调度。 此外,市急救中心还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引导群众、患者合理拨打120电话,把有限的120资源留给急危重症患者,确保“绿色生命通道”畅通。
防患未然筑牢防线 为了确保院前急救工作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市急救中心认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院前急救人员早期识别重症的能力和水平。 对各级各类救护车实现分类管理,全市35辆负压救护车统一接入市120指挥调度平台,各县(市、区)成立的疫情转运工作专班由市120指挥调度中心统一调度。 通过院前急救医疗机构日常储备、应急管理部门战略储备、医药公司预付金协议储备等方式,灵活调度使用,确保口罩、隔离衣、消杀用品等院前急救需要的防控物资得到充分保障。 市急救中心指导各县(市、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尽快推进三分之一乡镇卫生院纳入院前急救体系目标,做好应急待命,确保随时能调派运行;玉溪市人民医院、玉溪市中医医院、玉溪市第二人民医院、玉溪市儿童医院4家市级医疗机构,将各储备1个院前急救小组,随时待命应急,确保需要时立即运行。 为满足人民群众对院前医疗急救的需求,同时及时救治、转运患者,特别是危重型患者,最大程度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有序开展院前医疗急救,市急救中心将进一步强化分级诊疗及双向转诊机制,执行向上转诊评估机制,畅通向下转诊通道,防止院前医疗急救资源挤兑,进一步提高科学、精准调度水平,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动态掌握空床情况,优化资源使用,提高院前院内交接效率,确保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