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溪一小文化校区四年级 (1)班 张铭栩
盼啊,盼啊……期待了两年的西双版纳游终于来啦。 暑假,我和妈妈一起去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到达时天已经黑了,于是我们收拾好行囊,迫不及待地拿着装备开始寻找萤火虫。 我们小心翼翼地往有萤火虫出没的百花园走去。一路上,我们刻意避开灯光,仔细寻找萤火虫的踪迹。一开始,我什么都看不见,眼前只有无尽的漆黑,只好打开手电筒四处寻找。突然间,一点绿光从我眼前闪过,我赶紧关上手电筒,可绿光却不见了。“咦,难道是我眼花了?”我正疑惑着,眼前突然又出现了绿光,我激动地叫了起来:“这真的是萤火虫,快看。”这时,妈妈迅速打开手电筒,我看见一只小虫子在空中正闲散飞行着。我定睛一看,不禁嘟囔起来:“呀!这虫子怎么长得那么像一只小蟑螂。”再仔细一看,并不像蟑螂,但不管了,先抓到它再说,于是我赶紧凑近小虫子用手轻轻一捧,把它装进事先准备好的小布袋里。接着,我让妈妈关掉手电筒,没过一会儿,布袋里开始出现了一闪一闪的小亮光。 透过小袋子,我仔细观察起来。萤火虫长着一对长长的触角,有六只脚,棕色的身体,黑色的头部。尾部下端有一块长方形的小光带,小光带隔几秒钟就会发一次光,真是奇妙极了!我们一连抓了好几只萤火虫放进袋子里,袋子仿佛黑夜里的一个小灯笼,耀眼极了!后来,我查了资料才知道,萤火虫会发光是因为身体内有磷,它发光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传递信息。 夜寻活动结束,我把这些大自然里会发光的小精灵放回了它们的“家”,让它们继续给单调的夜色增加生趣。 点评:小作者用生动、细腻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一场精彩的 “夜寻萤火虫”活动。真实、自然而丰富有趣的动作、语言描写,让文章充满了现场感和趣味性,让人读来轻松自在,颇为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