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门县职业高级中学 孙林
劳动是光荣的。继2015年教育部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劳动与技术课,到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再到2022年4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不难看出,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教育方针。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续,在高中阶段又该怎样将劳动融于教学之中呢? 从最初能够使用简易自然工具的类人猿时代,再到能够自己制作工具的石器时代,发展到现今的科技时代,无不闪耀着劳动的光辉。然而,在当今这衣食无忧的年代,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光盘行动”有时成为一种挂在嘴边而不知其内涵的口号。如何将劳动融于教育,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则成为当代教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一直以来也从未间断过。早在1927年,陶行知先生的晓庄师范开始招生时的培养目标是: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考试科目为:农务或木工操作一日,智慧测验,常识测验,作文一篇,五分钟演说。同时,学校也准备了田园二百亩供学生耕种,荒山十里供学生造林,并划出学生实地教学场地。招考资格则以初高中生为主体,并表示欢迎愿与农民共甘苦、有志促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的在职教师进行报考。现代也出现过类似的积极探索,在2007年―2008年“中国第一状元县”安徽休宁的德胜―鲁班木工学校和德胜平民学校等四所学校就参与了集中跟踪拍摄,并在英国BBC进行播出。在这些中国式的教学中无不有劳动参与其间,正是这些在一定时代背景下的劳动与教育的融合探索,才能将教育根植于劳动中,在劳动中汲取养料、反哺教育,形成接地气又不负时代的教育。 对于劳动与教育二者的融合,首先,要注重其生活技能的培训,通过培养学生按时起床、穿衣、叠被、清洁卧室、洗漱等自我约束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早练之后,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劳动培训,包括按时打扫公共区域、组织收拾餐厅……在劳动结束时,学校的每个角落,从窗户到座椅板凳,纤尘不染。这不仅是对生活环境的净化,更是对心灵的净化。再结合每周必开的劳动课,由教师带领事先分设好的种植组、养殖组等组别的学生到班级的责任田、责任地和养殖区进行劳动,在劳动后再以每一个组为单位进行每周一次的例会。在例会上,由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分析本周学会的技能、存在的问题,教师再做适当的评价,在下周劳动课中进行改进。让学生在劳动课中能够学会平整土地、播种、栽苗、施肥、除草、养殖等,提升其劳动技能。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在这些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为学生掌握生存技能打下基础。一方面,在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抗挫能力较差的当下,劳动教育不失为一味良药,在这些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锻炼举措下可以逐步坚定其信念,强大其内心,逐步增强抗挫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养成踏实的作风,不浮躁、不放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能够在相应岗位上以一种正能量的状态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技能。在劳动中,还可以将乡村振兴战略、中央一号文件等国家政策、相关的农学知识和课本知识贯穿其中,增加学生了解相关劳动知识技能和劳动政策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为其今后的个人发展添砖加瓦。 劳动与教育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是一条让学生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培养正确劳动观念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有效途径。如何巧借劳动新课标颁布的“东风”,找出劳动与教育的“最大公约数”,更好地发挥劳动的育人价值,让教育回归其本质,理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当下急需思考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