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云春
赵茂堂,是我的外曾祖(澄江人称为“老祖”)。听外婆说起,他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就把藕粉卖到香港和东南亚,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惊诧,怎么也不可能把他和藕粉联系起来。他过世多年后,我眼前还是能浮现出他的模样来。 老祖印象 在我的记忆中,他是一个慈祥的人,中等个子,银白色的胡子,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他手里时常拄着一根拐杖,走起路来慢腾腾的。冬天,他经常蹲到墙角晒太阳,总是惬意地眯着眼睛。他生活非常勤俭,好衣服总舍不得穿。我们小时候常常把饭吃掉在地上,他就笑眯眯地说:“饭是老天给我们的‘衣禄’,小娃娃浪费饭,要遭雷公公打的。”这句话把我们吓了好一阵子,后来就不敢再把饭吃掉在地上。 常听外婆说,外曾祖年轻的时候可凶了,全家人都很怕他。那时家里开了好几个商铺,家里的每个人都有分工,谁要是偷懒不完成他分派的任务,连饭都不给吃。我总是不相信,因为他是那么和蔼可亲,常给我们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并教我们背一些澄江本地的儿歌:“大月亮,小月亮,打发哥哥做铁匠。铁匠高,打把刀,刀又快,割韭菜。韭菜绿,买斤肉,肉又肥。买个瓜,瓜又圆。买只船,船落底,淹死眉眉(澄江土语中对小孩的称谓)我赔你。”还有:“猜中指,打五十,打了五十又五十。老猫不在家,小猫出来弹棉花。弹得三文猫猫钱,买个土大碗,白日装汤吃,晚上做尿盆。”儿歌还有好多,但我已记不得了。 经营有方 民国时期,赵茂堂创办了永茂祥商号,办起了永茂祥藕粉精制造厂,产品称为“永茂祥藕粉精”,另外还生产在本地很畅销的玫瑰升酒,他的产品当时还向云南省工商会注册了商标。他的藕粉是最有名的,之所以能由昆明销往全国,供不应求,有三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是他的妻舅黄佩然帮他提供了广阔的销售渠道。他的妻子黄氏是黄佩然唯一的妹子,而黄佩然是民国时期云南省食品协会主席,也是昆明有名的杂货商,他在现今昆明的正义路、威远街一带有一家铺子,专门经营酱菜、烟、酒等百货。两家结亲后,在黄佩然的热心帮助下,外曾祖生产的藕粉、酒等货物就通过马队源源不断驮到他的店里代销。通过这一渠道,“永茂祥藕粉精”走出了澄江,远销省内外,乃至香港。 其二是他的藕粉选料认真,加工精细,品质上乘。他的藕粉口感较好,性甘味平,气芬芳,调中开胃,通气清热,常食可安神,成了当时达官贵人喜爱的一种营养食品。他的藕粉以澄江本地盛产的味美粉多的鲜藕为原料,采用传统人工精心制作。外曾祖对生产藕粉的每道工序都严格把关,使产品的质量得到了保证。生产出来的藕粉是雪白雪白的小块,贴近鼻子可以闻到澄江藕所特有的香味,用手捏成细末,滑得像今天的小粉一样,用开水一冲,藕香更浓。 其三是他注重宣传,为使“永茂祥藕粉精”有更加广阔的市场,在其岳父的建议下,他不惜出重金请昆明市“大娱乐”电影院为他家的产品制作幻灯片,在放电影前向观众进行宣传,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名扬四海。 澄江荷藕 澄江历史上盛产荷藕,上市后多数销往昆明,因此在整个澄江坝子都有它的身影。康熙年间,澄江知府裴幰度写过一首七律《南浦荷花》,赞美了澄江的夏日荷花:“绿谷平铺十里长,红蕖袅袅映湖光。风吹菡萏香生韵,雨净琅玕影倍凉。碧斝摘来新翠盖,玉环梦去旧珠房。花神解语羞花貌,懊恨多情比六郎。”透过这首诗,我似乎看到了荷花十里飘香,荷叶随风起舞的胜景。 我问外婆当时澄江共栽了多少亩荷藕?外婆说,以前每到夏季,出了城一直到跨马村的土路两旁,现在的环城东路到沙河村、一直到抚仙湖土路两旁,小西城、西街子及县城周围东西南三面的秧田里种着几千亩荷藕,满眼都是藕叶荷花,淡淡的荷香弥漫着小城,一望无际的藕叶,随风起伏,点点盛开的粉红荷花在层层荷叶的映衬下摇曳生姿,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幽荷香,把小城掩映得宁静而诗意,顶着烈日在田间劳作的人们对此浑然不觉。 澄江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秧田,荷藕都种在秧田里,难道就不种稻谷吗?外婆告诉我,在那个时代,澄江人口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水秧是老品种的,一块田播不出多少秧,因此需要很多的秧田。那时的秧田只做育水秧用,因为重茬会对来年的育秧不利。稻谷一般栽在大田里,通常栽一年就够吃三年,当时有句谚语说的是“宁喝稀粥粥,不吃秧田谷”,所以澄江人的传统就是不在秧田里栽秧,通常栽拔完秧后,便栽上了好卖的荷藕。那大片大片的藕田里,除了有碧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外,还有很多有趣的动物,如小鱼小虾、鲫鱼等,它们是成群的大雁,长足的鹭鸶,黄野鸭等漂亮水鸟的美食。水鸟在荷叶中欢快地舞蹈,尽情地追逐嬉戏,在水边梳理漂亮的羽毛……我被外婆引进了那个世外的荷塘,在那清新秀丽、自然宁静的荷景中,呼吸着淡淡的荷花香,和水鸟一直快乐地追逐嬉戏。 澄江荷藕出粉率最高的要数跨马村,藕上糊满了“泥锈”,每节藕刨出时都扭过几道弯来,出粉要比其他村栽出的藕多得多。所以,外曾祖每年都要与跨马村预定鲜藕,跨马村就成了赵家藕粉的原料地。鲜藕上市时仅跨马村送来的就有上百担,而赵家则买来稻谷与他们换鲜藕。 起“賨”集资 外曾祖虽然是一个商人,但在经商中总是尊崇诚信为本、薄利多销的宗旨,加上他又热心公益事业,商铺每年的经济收入,也只够养家糊口,手头并不宽裕。每年到鲜藕即将上市前,他就要操心着筹集买鲜藕的本钱,而那时小城里没有银行,借高利贷风险很大,他就采用澄江常用的一种称为起“賨”的办法筹集资金。“賨”分为很多种类,而外曾祖常用的是“认賨”“四季賨”“摇賨”。他每年都要把本地有钱的小地主召集到他家来起“賨”,最少也有十二三人,多则七八十人,家里要备办最好的酒席款待客人。他要与这些邀请来的人商量资金的问题,并达成大家赞成的、具有很强约束力的协定。每人认“賨”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而定,可以认一“賨”,也可以认多“賨”,一“賨”为二十大洋,够买一担稻谷。这伙人凑出的资金,由召集人优先使用,其他人按摇“賨”摇出的顺序依次使用,利息也按使用的先后顺序从高到低制定。一般每“賨”要支付两升稻子的利息,越往后使用的人支付的利息就越低,结束时本金按认“賨”时入进的资金退还,而所有利息都归最后使用的人所有。每人使用这些资金的时间为三个月或半年不等,第一个人用完后要按约定的本息交给下一个人使用,到了约定的时间,如果使用者资金周转不开,那就得去借高利贷来提供给下一个人使用。入“賨”的所有合伙人循环一周后,起“賨”便告一段落,贯穿在其中的是,每个人都要严格遵守约定,诚信为本。 外曾祖每次起“賨”至少要筹集到足够换三十担至四十担稻谷的本钱,之后,每年农历十月到腊月结束,赵家便进入制作藕粉最忙碌的季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