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时代化,在于其自身的理论品质,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之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 付冯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这一重大论断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原因归结为“马克思主义”尤其“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行”。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中国化时代化,它的内在生成机制又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根据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马克思主义能够中国化时代化,首先在于其自身的理论品质。1842年7月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了《〈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其中说道,“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当然,马克思主义本身也不例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开放性,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化不断发展变化。关于这一点,早在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文版《共产党宣言》序言中就已经提到:“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正是这一理论品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理论根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也就表明,马克思主义自身具备这样的理论品质还不够,如果中国没有这样的需要,它也不可能传播到中国。正如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所说的那样,“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道:“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半封建经济占优势而又土地广大的国家,这就不但规定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基本的革命动力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而在一定时期中,一定的程度上,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规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社会的性质决定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而在当时中国社会传播的理论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同时是反封建和反殖民的。因为资本主义是对封建主义的超越,而马克思主义又是对资本主义的批评性超越。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同时满足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双重需要,反帝反封建。所以,这就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好,中国有需要,这就够了吗?还不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之中,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 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中认为,“则西洋之思想之不能骤输入我中国,亦自然之势也。况中国之民,固实际的而非理论的,即令一时输入,非与我中国固有之思想相化,决不能保其势力。”这就是说,如果一种外来思想不能跟中国本土思想相契合,就不可能落地生根,更别说开花结果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有没有相契之处呢?冯契在《儒家的理想与近代中国的自由学说》中提出,“儒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不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基督教的天国,而是人世间充满爱和信任的世界。它在此岸而不在彼岸,是可以借人力来实现的。”而这一理想社会就是大家熟知的“大同社会”。我们可以用国学大家钱穆《湖上闲思录》中的一段话来佐证,他说“今天西方人所想像追求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正是小戴《礼记·礼运篇》里所揭举的大同世界之理想所追求的。” 可见知识界对共产主义和大同社会之间的共通性是有深刻认识的。这一点,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写道,“大同者,吾人之鹄也。”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他也反复提到两者之间的可会通之处,“对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共产党,则不是什么被推翻的问题,而是努力工作,创设条件,使阶级、国家权力和政党很自然地归于消灭,使人类进到大同境域……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正是两者之间的共契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为国人所接受,并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 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还有着更多的因素,是一种“历史合力”的结果。如上所述只是简要地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根据、现实基础和历史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变化、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发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积极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