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萌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唯一一个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是我们全面认识理解中华文明的根本遵循,更是我们共同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努力方向。
历史维度: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追问“从哪里来”,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悠悠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与世界其他文明具有显著区别——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即使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华民族都会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和携手共进的决心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个突出特性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承和梦想。 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延续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探索。他们寻遍世界各国发展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在中国尝试改革实践。屡次的失败告诉他们一个真理:要开辟自己的路。科学社会主义一到中国就能被中国人民广为接受,并最终在中华大地上扎根、开花和结果,就是因为科学社会主义所主张的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的契合。正是有了这种高度契合,在中国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土壤和养分的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为中华文明的接续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和生命力,让中华民族得以沿着这条道路行稳致远。
理论维度:中华文明的创新性 追问“能走多远”,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揭示了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密码。常言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文明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就因为中华文明一直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坚守,既薪火相传,又与时俱进。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进步的深层动力,更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内生力量。在实践和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是“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是“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对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论断和重要论述。要坚持守正创新,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要在识变、应变和求变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实践维度: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追问“依靠什么”,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已经展现出我们的重要优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土、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是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以中华文化为正统。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已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统一性,团结统一、家国情怀的价值认同已经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统一是中国得以发展、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凝聚共识已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从为了国家统一而前赴后继的仁人志士,到助推国家发展甘愿深藏功名的奋斗者们,都深深认识到个人和国家的命运是紧密相连的,即使面对艰难险境,团结统一的信念也是绝对不会动摇的。这种熔铸于中国人民血脉中的精神,是历史的馈赠,是成功的法宝,更是一往无前的力量和底气。
现实维度:中华文明的包容性 追问“为什么能”,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给予了我们生生不息的力量。悠久的历史让中华民族的凝聚超越了地域、血缘、民族和宗教,各族人民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多元汇聚为一体的集体记忆和认同,也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还超越了国家的边界,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生机活力。从丝绸之路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从改革开放到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华文明在学习中自洽、在融合中创新,在互鉴融通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新时代,开放包容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正为世界提供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条新的强壮纽带。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这种“大同”与“不同”的辩证法,正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中国在世界舞台提出的全新方案。
价值维度:中华文明的和平性 追问“走到哪里”,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清晰呈现出了我们的理想和未来。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从“以和为贵”到“天下大同”,“和”文化已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践行“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与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求和平、谋大同”的梦想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为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
五维共构:全面理解中华文明 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历史,让中华文明能延续至今;在不同历史时期,智慧的中国人民通过不断创新,让中华文明始终保持强盛的生命力;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奋斗、共同攻坚克难,推动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不断融合互鉴、兼容并包,凝聚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传承着“和”文化从历史走到现在,将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因而,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需要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现实维度和价值维度五个方面加以理解。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发展至今,已经超越了时空,成为一种倡导尊重、平等、互鉴、包容的文明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着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把握,更是对世界文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必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开辟人类社会发展的全新前景!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