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喻 就7月4日峨山县网民梁某发布的视频“上山捡菌遇老虎”,7月9日,市林草局表示,经市、县、乡、村四级层层摸排,未在玉溪发现老虎踪迹。7月10日,梁某发布一条澄清视频,承认视频在动物园拍摄,对所发视频占用公共资源表达歉意。(详见7月10日、12日本报第二版相关报道) 一条在网络上传得纷纷扬扬的假新闻,经我市林草部门排查,很快就现出了原形,发布视频者也出面道歉。一条看起来很假的新闻,却获得数百万视频播放量,获赞20多万次,其造成的恶劣影响和社会损失不只是占用公共资源,不是一句轻飘飘的“道歉”所能弥补的。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为吸引流量,梁某用在野生动物园拍摄的视频,配上几行有明显暗示性的说明,很快就获得巨大流量,引发大量关注。但对我市相关部门来说,本着对人民群众安全负责的原则,需对视频涉及的线索进行排查,为还原事实真相,不得不付出成倍的时间、精力、经济等成本,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低成本的造谣造成高成本的辟谣,即使相关部门最终对虚假新闻的炮制者作出行政处罚,但其造成的社会损失却是难以挽回的。 开局一张图(一段视频)、内容全靠编,造假者以剪贴、拼凑等手段炮制的虚假新闻,以假乱真误导公众、吸引流量,网络虚假新闻已成为网络空间中的毒瘤。造假者的行为不仅违背了诚信这个基本的社会原则,而且引起了社会恐慌,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面看起来轻松,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是扰乱公共秩序的违法行为。那些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人,最终逃不脱法律的严惩。 网络时代,人们面对着海量的信息,对那些扰乱网络传播秩序的新闻“李鬼”,必须猛药去疴,让造假者得不偿失。只有及时澄清假信息,坚决切断传播链,并依法惩治违规者,才能让互联网空间更加天朗气清。广大网民也应提升信息甄别能力,不随意转发和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要通过打假,让网络虚假新闻、虚假新闻发布账号无所遁形、无处藏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