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胥春云
年少时,初中语文课本中家喻户晓的文学名篇《驿路梨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着课文中描写的场景:“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总让我想起家乡的梨花和棠梨花,花团锦簇,洁白无瑕,摇曳在春风里,梨花带雨,天生丽质,让人心旷神怡。文中的“我”叙述了自己与同行老余在哀牢山南段的深山中一间小屋借宿一天的经历,让我似曾相识。家乡的农田、山林、路边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田房,有土坯的,有木头搭的,有草顶的,有树叶顶的,有塑料布顶的……有门或没有门,有墙或没有墙,但都没有锁。房中有火塘、锅、米、水,或许就是一个简单的小窝棚,但总能让人遮风避雨,歇歇脚,开始新的劳作,再踏上旅途。这些遍布元江山山水水中的“驿站”,温暖了一个个人生路上的奋斗者、旅途上的跋涉者!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知《驿路梨花》的作者彭荆风曾经在元江生活过。近期,看了《光明日报》刊载的文章《一树梨花 满路芬芳——追忆〈驿路梨花〉作者、作家彭荆风》写道:“如果要问彭荆风‘创作的真谛是什么’,他的回答必定是‘生活,还是生活’。”再读《驿路梨花》,我在文章中看到了元江的风景、记忆和乡愁,看到梨花在人们心中绚烂绽放的风景。于是,特别想探寻《驿路梨花》与元江,作家彭荆风与元江的故事。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我和县文联的同志一起拜访了彭荆风之女彭鸽子老师。彭鸽子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回顾了她们一家在元江的日子。1957年,为安置反右派斗争中下放的干部和知识分子,元江坝成立了红光农场。当时,彭荆风的妻子被下放到元江红光农场医务室,彭鸽子和母亲在元江生活,她回忆起元江的温暖,光着脚丫在百年芒果树下捡芒果的快乐,甘蔗的甜蜜,农场平房里的游戏时光,这些场景让她至今魂牵梦绕。她还回忆起父亲与她一起赶街回家蹚过南溪河的情景,元江坝子的月色,父亲伟岸的身子跃过水面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尽管彭鸽子之后再也没有来过元江,但她依旧清晰地记得父亲给她讲羊岔街的棠梨花和旅途中的故事,洁白的花瓣在春风里迎风飞舞,落在头发上的那一抹惊艳,浸入衣服的那一缕清香,那沁人心脾的棠梨花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元江人民的热情、淳朴、包容、大爱,温暖着那个年代的异乡人! 2018年夏天,彭荆风永远离开了人世。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读着《驿路梨花》长大成人,助人为乐的朴素品格和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传承着、演绎着。再读《驿路梨花》,再品人生之路,一树梨花,满路芬芳,驿路梨花处处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