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付冯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为什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即“第二个结合”)?或者说其必要性何在?两者的结合又有什么重大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智慧。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认同和国家形象,也有助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双重的积极作用。既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能借鉴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最终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第一,“第二个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虽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有了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首先,两者都秉持理想主义,以儒家为代表的社会理想所追求的大同世界与共产主义理想具有相通性,这是两者能够结合的一个因素。其次,两者都注重社会实践,正如哲学家李泽厚所总结的,传统中国人具有一种实践理性,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再次,两者都从社会关系定义人,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义礼智信,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理解为一种社会关系。当然,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前者重视个人的安身立命,后者则指明了社会的发展方向。 第二,“第二个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它既承载了现代化的普遍价值观和理念,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又融入了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这种有机结合使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表达和实践方式,体现了中国对现代化的独特追求和创新精神。 第三,“第二个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价值观。正是这些智慧、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传统力量,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将中华文明重新诠释和发扬,形成了一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独特文化形态。这种相互赋予和融合,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动力。 第四,“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但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贵精华和价值观。思想解放意味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发掘,摒弃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否定,以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这样的思想解放使得中国式现代化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 第五,“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文化的结合不仅意味着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结合,中国文化能够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主体性。中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主体性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既保持了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和价值观,又吸纳了现代化的普遍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意义重大。它关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这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其次,还要加强文化教育,培养有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的人才,推动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再次,建设文化强国是指以文化为核心,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这包括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提升国家的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最后,还需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又保持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特点。尤其需要加强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建设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活力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至关重要。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不仅是对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