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3-11-22   A06版:六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太阳照着矣文村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743
□  廖会芹


    我的村庄背后是连绵的群山,山上树木郁郁葱葱,荒草萋萋,花团锦簇,这是现在的景象。现在,想到山上采摘一朵野花或者捡拾一朵菌子,一个人已经不敢进去。而几十年前,山上的树木稀疏,山坡上有一条蜿蜒的土路,我们从这条土路去种地、挑柴。最重要的是,这条土路是当时矣文村群众到县城的唯一通道。
    是的,翻过一个山坡,就是矣文村委会所在地。矣文村是江川九溪的一个彝族村寨,由矣文、扯纳苴、罗合白、放马沟4个村民小组组成。
    这4个村子离我们村最远的不过三四公里路程,而矣文村最近,不超过2公里,两个村子的山只相隔一条宽不足3米的土路,土地只相隔一条宽不足1米的地埂。可是,两村仿佛又是隔了几个世纪的距离。
    40岁之前,我从没有踏进过这4个村子。虽然到地里干活,抬头就能看到矣文村升起的袅袅炊烟;走出家门,就能看见一群群赶集的人。然而,我却没有以任何方式走近他们。
    只是,少时的我对这群人充满了好奇。
    我们挑东西是用肩头,一根扁担,两只箩筐;而他们“挑”东西是用头,一个背篓,穿过背篓的一根带子勒在额头上,躬着腰,吃力地朝前走。
    我们的衣服和裤子简简单单,一般没有任何装饰。他们的衣服却是那样绚丽夺目,衣襟、袖口、裤腿上绣有各种鲜艳的花草图案,头上要戴一个多彩的花冠,花冠上缀满了银饰,腰间还系着色彩艳丽的围腰。
    他们还说和我们不一样的语言,叽叽咕咕,听不懂。
    还有,矣文村的女人竟然会吸水烟筒。水烟筒不是男人吸的吗?空闲的时候,吃过饭的时候,或者累了的时候,男人就把嘴巴凑到水烟筒上,往烟嘴上捻一小撮烟丝,“嚓”,划一根火柴,一股沁人心脾的烟味就腾空而起,吸一口,赛过活神仙。一个闷热的午后,我和母亲正坐在门口的台阶上乘凉,一个到我们村做客的彝族女人,竟然问我母亲家里有没有水烟筒。母亲把父亲的烟、水烟筒拿来放在女人面前,女人蹲下,左手拿着水烟筒,右手捻一小撮烟丝放到烟嘴上,然后“咕噜咕噜”地吸起水烟筒来,也不管周边围了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总之,对这一群人,我们充满了敬畏。
    而我们最羡慕他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冬天。冬天,多冷啊,呼呼的北风像小刀一样切割着我们娇嫩的皮肤,空气仿佛被冻住了,我们的小脸冻得通红,脚每走一步都疼。这个时候,家里就应该有一盆暖暖的火。可我的母亲,为了节约柴火,只从灶膛里,舀出煮饭后还有余温的柴灰,让我们取暖。
    可听说,冬天的时候,矣文村的人每家每天都烧着一个火塘,那个楼板被熏得黑不溜秋的。有人说,也不怕费柴火。这话才一出口,连说话的人都笑起来了。这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出门就是山,山上是大片大片的树木,只要一出门就可以背很多的柴火回家。
    我们村后就是山,山上原本也是有大片大片树木的。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树被砍得稀稀疏疏,我们要到山里挑点柴火,比登天还难。村里有专门看山的人,如果被他逮到了,柴被没收不说,还要交罚款。每天一大家人吃饭,还有圈里的4头大胖猪,每天要煮熟两大锅猪食,这要多少柴火呀?所以每到农闲时节,家里的大人和孩子就偷偷到山上砍柴。我们村山少、树少,到哪里去挑呢?当然是矣文村的山上了,反正他们的山大,他们村里看山的人不一定能逮到我们。
    我们小孩子不敢像大人一样直接把树放倒,就爬到高高的松树上把干透的松果拧下来,这样的松果容易燃烧,而矣文村看山的人也是不管的。松果每年都会长,不把它们采走,松果也会从树上落下来,然后腐烂。
    我们拧下来的松果在寒冷的冬天可有大用,北风呼呼的时候,放一个松果在火盆里,那火就熊熊燃烧,还散发着一股松树的清香。这样,整个冬天就温暖起来。
    矣,彝话是“水”的意思;文,彝话是“钱”的意思。这个有水有钱的村子,就伴着这种温暖,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
    

    我很奇怪,这4个村子离我家那么近,为什么40年来我很少涉足此地呢?
    想了半天,才明白,我竟然没有去的理由。去干什么呢?那个村子里,没有我的亲人,没有我的朋友,也没有值得留念的东西。
    其实去是去过的。
    第一次走进扯纳苴,是40岁那一年。村后山坡上曾经留下多少祖先脚印的小径,早已被厚厚的荒草掩埋。现在要想去扯纳苴,可走一条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开车,几分钟的时间。
    这次是去扯纳苴做客,新娘是从小和我一起长大的燕子。燕子年轻时很漂亮,眼睛大大的,皮肤白里透红。当时有很多小伙子追求她,其中就有一个扯纳苴的小伙子。小伙子长得高高大大,能干、体贴。可是,当时扯纳苴交通不便,虽然那个小伙子非常喜欢燕子,但是燕子还是拒绝了他,怎么能嫁到路都不通的山寨去呢?燕子最终嫁给我们村的一个小伙子,还生了两个孩子,不幸的是,燕子的丈夫得了癌症,最终抛下了燕子和两个孩子。几年后,燕子经人介绍,认识了扯纳苴的另一个男人。
    燕子的新家是新盖的3层楼房,院子有半个篮球场大。客厅摆放着崭新的沙发,电视、冰箱、洗衣机一样不少。接燕子回来的小轿车,喜庆地停在门口。而纵观整个扯纳苴村,几乎都是三四层的楼房,我惊诧于他们富裕的日子。
    我为燕子高兴,她应该生活得很幸福吧!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她将会把自己的生命和这群朴实勤劳的人融在一起,开始崭新的生活。
    扯纳苴,彝语是出产糯谷的地方。从此,这个地方,将有我的朋友,也将成为我牵挂的一部分。
    

    进入罗合白是个意外,只是偶尔听侄子说起他在罗合白捡了很多菌子。于是,那个夏天,我们一行8人浩浩荡荡就朝罗合白进发。沿着崭新的柏油路前行,山上的树木形成了绿色的屏障,在另一边,烟叶绿油油的,等待着采收,在和煦的阳光中,几名农人在田间劳作。
    村口有一个水塘,几只鸭子在水里嬉戏,几只水鸟掠过水面。离水塘不远是一个大广场,广场的墙上是一幅幅手绘的图画:熊熊燃烧的篝火,年轻的彝族男人,穿着鲜艳的彝族服装,弹奏着月琴,敲着羊皮鼓,幸福地唱着彝歌,欢快地跳着舞蹈。
    顺着村后的小路,我们进入了茂密的森林中,走在路边,竟然就捡到了好几朵羊肝菌,这让我们兴奋异常。那个暑假,我们每天都去罗合白捡菌,即使下雨也不放过。罗合白山上的菌子,就像人们栽种的一样,每次去都能满载而归。我们满心欢喜,即使捡菌回来,加工菌子到凌晨4点,早上7点揉揉眼睛又上山了。那个暑假是一辈子都忘不掉的。
    罗合白的村民非常友善,问询他们哪里可以捡到菌子,他们会友好地指点你;回到村子里,坐在门口的老奶奶会帮你把不能吃的扔掉。真的很感谢他们的友好善良。
    罗合白安静祥和,如同一位处子,村子叫罗合白是因为村里的人都姓罗和白。它现在已经是“彝族特色乡村旅游示范村”,2017年还被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扶持下,罗合白会越来越美好。
    

    放马沟背靠夹雄山麓,风光宜人,水源充沛,水草丰美,彝族人民赶着马到山上劳作,把马放到水草肥美的水沟里,遂取名为放马沟。
    放马沟,直到今天,我还没去过。
    

    太阳从东方升起,散发着橙色的光芒,温暖地照着矣文村。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