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滕舒琪 日前,记者走进红塔区春和街道黄草坝村委会法寨村,看到村中民宅鳞次栉比,村民忙着打扫新家卫生,收拾房前屋后的小菜园。这是法寨村因地质灾害隐患,搬迁新居的第四个月,村民们已经适应新家。
村居环境有隐患 突破困难建新村 法寨村位于红塔区西北方向,距离中心城区约45公里,原址处于地质灾害区,多年来,村民一直受到塌方、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威胁,交通出行不便。 2018年底,为了改善村居环境,让村民脱离地质灾害安全隐患,有关部门决定对法寨村实施地质灾害搬迁,搬迁至黄草坝村委会附近田房村以南的长岭岗。最终,项目落实安置点征地128亩,涉及全村48户157人,其中35亩作为居住安置点用地,其余则为村民农业生产、道路、水池等设施用地。 2020年6月,项目建设正式启动,新民宅严格按照“一户一宅”要求统规联建,民居套均占地120平方米,高三层。村民搬迁享受每户5万元的地质灾害搬迁避让补助和1.78万元的农村危房改造暨抗震安居工程补助,以及每户最高10万元的三年期建房贴息贷款。
基础设施建设好 村民迁居展笑颜 今年4月底,民房竣工,李有是第一批搬入新居的村民,在新房子里居住了四个月,时不时还会改造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区域,增建小水池、小坡道,让房屋变得更加适应一家人的生活习惯。 李有的妻子普美英介绍,目前家中共有六口人,一起住在三层新楼房中,每层楼都拥有两间卧室,一卫一厅,还有一间书房,屋内明亮整洁。普美英满脸笑意地说:“屋内设计都是儿子敲定的,现在搬过来这边,水也有了,电也通了,路灯也会亮,离城中心也更近了,而且还安全,我特别高兴。” 据悉,像李有这样的村民还有很多,他们贷款建房,按照喜好装修。但也有无能力建房的村民,则由政府出资建设了5栋楼房,每层可入住2户人家。除此之外,法寨村还考虑了村民农业生产用地规划,每人分得0.5亩耕地。村干部介绍,解决村民“有房住”的问题后,将探索和整合村集体资产,完善村规民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发掘乡村资源 发展乡村旅游 今年6月底以来,法寨村村民陆续搬入新居。如何盘活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红塔区春和街道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主任姬凤祥介绍,将依托法寨村当地资源,以及山美水清的自然环境,规划旅游线路,鼓励村民改造民宿住房,将法寨村打造成黄草坝旅游核心区,网红农家乐打卡点,吸引更多的游客。目前,正在建造占地700平方米的土特产加工厂房,预计今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姬凤祥表示,搬迁点建筑风貌统一采用滇中民居风格,整齐美观,安全防护、绿化、人居环境提升等工作不断强化,房前屋后道路宽敞平坦,小菜园井然有序,公共厕所干净卫生,村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变得更加安全、舒适。下一步将让村民们从“居住得好”向“发展得好”转变,建设美丽富饶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