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思敏 文/图
“嘎洒汤锅,生态纯香。你把初心写成了传奇,你用匠心烹出了佳肴,万里飘香,万里飘香……”这首《嘎洒汤锅之歌》的主人翁叫赵天丽。二十多年前,下岗工人赵天丽选择创业,从卖一碗米线起家,到如今已成为全省著名餐饮企业负责人,并将“嘎洒汤锅”这一品牌推广到北京,让古老而纯朴的原生态饮食从玉溪走向全国。如何让小生意成就大梦想?一起来看看赵天丽的创业故事。
创业从一碗米线开始 初见赵天丽,她身着华丽的花腰傣服饰,眉眼间透着自信的笑容,与赵天丽对话时,记者切身感受到了这位女性企业家独有的豁达与魄力。 2002年,赵天丽从新平县戛洒糖厂下岗,同年她承包了戛洒中学食堂,开始步入餐饮行业。2003年10月,承包食堂亏本的她为了谋生选择背井离乡,带着年幼的女儿离开故乡戛洒小镇来到玉溪,在原东风农贸市场摆地摊,卖起了米线。 “刚开始我卖的是砂锅米线、小锅米线,但卖这种米线的人太多了。为此,我和丈夫商量卖哀牢山牛肉米线,以牛肉汤做汤底,配上大芫荽等作料,卖独特性和唯一性。”赵天丽说,当时很多人都吃不惯,说米线味道怪怪的,正当她想放弃的时候,就有顾客找着来说要吃“怪味米线”。就这样,随着回头客越来越多,赵天丽的“怪味米线”生意越来越好,还增加了牛汤锅、花生米、酒水、小菜等品种,熬牛肉的锅也从原本的小铝锅变成了三口大铁锅,每天的营业额达四五百元,而她当时在糖厂的工资一个月才400元。 2005年,赵天丽的第一家门店“万里聚嘎洒黄牛汤锅”在中心城区玉兴路开业,当天宾客云集,准备的食材全部卖空了,一天的收入达3000多元,员工也从刚开始的夫妻二人发展到十人。随着嘎洒汤锅的名气越来越大,市场上出现了相同的门店,赵天丽及时注册了商标,成为“嘎洒汤锅”品牌创始人。 好食材做出好味道 2011年,赵天丽位于玉溪中心城区右所红树林美食广场的餐饮公司隆重开业,面积达800多平方米,桌子从之前的18张增加到48张,员工从10人增加到35人,日最高营业额达4万元。接着,紫艺店、新兴店、青花街店、重庆店等相继开业。 当记者问起客源不断的秘诀时,赵天丽说,她追求大自然中“一绿就是菜、一动就是肉”的生态和谐观,牛只精选云南新平哀牢山上农户放养达到最佳年龄的生态黄牛,用慢火熬制8小时,再配上傣家秘制蘸水,形成了味道独特的汤锅大杂烩。除招牌菜汤锅大杂烩外,赵天丽还增加了干巴、干黄鳝、腌鸭蛋、傣味烤鱼等独特菜品,且所有的食材都是从新平哀牢山运来的。据悉,仅汤锅大杂烩这道美食,年销量就达7万份以上。 2022年10月,嘎洒汤锅北京朝阳店开业。赵天丽告诉记者,北京店的所有食材都是从云南新平哀牢山空运过去的,虽然运输成本很高,但她始终坚持品质至上、诚信经营,坚信只有真材实料才能打动顾客。 “嘎洒汤锅黄牛肉、天天去吃吃不够”“嘎洒汤锅红米线、一天不吃就想念”……二十余年来,嘎洒汤锅得到了广大顾客的高度认可,赵天丽自编的顺口溜也在顾客中越传越开。同时,嘎洒汤锅还获得了“玉溪市知名商标”和“云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
将特色餐饮推向全国 回忆创业之路,赵天丽历经多次拆迁和搬迁,经受了疫情影响、市场原材料波动、招聘培养员工难等压力,但困难没有把她击垮。她一直坚信“困难困难,坚定信念就不难,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再坚持一下就挺过去了”。如今,嘎洒汤锅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美食,并带动60余人就业,指导6个店家自主创业,由赵天丽经营的多个公司年营业收入达600多万元。 创业成功后,赵天丽不忘回报社会,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他人。她曾向红十字会捐款,在重阳节捐赠食品,积极参加“巾帼公益大宣讲”等活动。2020年疫情期间,在没有员工的情况下,赵天丽和丈夫普运每天起早贪黑做“爱心餐”,并将“爱心餐”送到抗疫志愿者的手中。多年来,嘎洒汤锅先后被评为“奉献爱心、救济贫疾”爱心单位、中国农民丰收节“最好甩米线商户”;赵天丽被评为红塔区好人、红塔区优秀共产党员。 赵天丽坦言,嘎洒汤锅看似是将整头生态黄牛的骨、肉、肠、肚、头、脚全部熬制成一锅,其实,它积淀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汲取了云南花腰傣特色美食的精髓——好食材与原生态。未来的路,她希望用特色赋能餐饮经营,打造餐饮连锁品牌,把“嘎洒汤锅”推向全国,让全国人民能享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