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讯员 罗钰明 文/图
“大姐,你试试手能不能抬起来了?”玉溪市中医医院博士针灸门诊,博士张英正在为一名肩膀疼痛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精准取穴、手起针落,一套流程下来,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 每周二、四、六上午,是玉溪市中医医院博士针灸门诊的看诊时间。7点半不到,诊室外已经有不少患者在等候。张英在门诊治疗区、科室住院部之间来回穿梭,为患者提供专业治疗,为带教学生提供指导,在医者的岗位上日复一日地辛勤耕耘着。 在探索中成长 2001年,张英进入云南中医药大学国际中医班就读,从此开启了二十余年的针灸临床、教学、科研旅程。在江西中医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2009年,张英回到玉溪当地医院工作,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经过刻苦学习,最终取得针灸博士学位。 多年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让张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诊疗体系。她擅长运用不同的针灸方法治疗疾病,如飞针法结合热敏灸治疗各种痛症、神经系统疾病、内科疾病、五官疾病,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单纯性肥胖、顽固性面瘫,火针治疗腱鞘囊肿、急慢性扁桃体炎、风湿,放血疗法治疗静脉曲张,自学疗法治疗荨麻疹等。她不仅擅长用针,还擅长用针、药结合的方式治疗相关疾病。“能治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张英说,在临床上,可以中西医并重来辅助针灸,实现“药之不及,针之所宜”。 带状疱疹治疗一直是张英研究的重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她发现火针赞刺法是快速缓解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有效方式。针对这一病症,她制定了一套特色疗法,采用火针赞刺法、电针、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综合治疗,皮肤瘙痒者再加以铺棉灸,畏惧针灸者选用无痛的浮针、皮内针治疗。该疗法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欢迎,目前已有许多患者慕名而来。 在实践中创新 由于病人较多,张英一周的号源常在开放预约挂号当晚就被一抢而空。为了更好地与患者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张英专门建了微信工作群,每天抽时间为群里的患者朋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这样他们就不必专门跑一趟医院。 从走上工作岗位那天起,张英就秉持着一个信念:无论多么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技术,都一定要经得起实践检验。她坚持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并且所使用的治疗方法都经过自己亲身体验。她常对学生说:“如果你想出来的诊疗方案都不能说服自己,扎针的手法自己都难以忍受,又怎么能获得患者的信任?” 在治疗时,她也总是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考虑到从偏远地区过来的患者没办法每天都来医院做治疗,张英就会为他们选择如针刀、穴位埋线等见效快、持续时间长的治疗方法,尽可能地减少其看病成本。这种时刻为患者考虑的工作作风,让她收获了大量患者的好评。 在开拓中前进 作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云南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兴玉名医……张英始终牢记自己肩上的责任,主持和参与省级课题5项、市级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主编专著等,为针灸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张英看来,要想促进学科更好更快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业过硬的年轻医生;另一方面要依托医院、科室现有优势,大力推广相关特色诊疗技术,打造特色品牌专病。 在科室医生传、帮、带工作中,张英延续了自己导师的教学风格,给他们充足的自主空间去实践和探索。她认为,医学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看一百遍病例,不如自己实操一遍,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动手能力。日常诊疗过程中,她会一边为患者治疗,一边向旁边的学生介绍操作重点。同时,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鼓励其上手去做,自己则在一旁做好辅助工作。每当门诊接诊到较具代表性的病例时,张英会立即将学生聚到一起,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同讨论诊疗方案。 为了促进学科进一步发展,张英还提出了借助特色品牌专科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专病的想法,计划与推拿科联合推广椎管狭窄病症的特色治疗方案,通过针刀、小关节复位等治疗方法为患者减轻病痛。 自从到市中医医院履职以来,张英扎实开展管理、技术、科研、带教工作,实现了带动一片、服务一方,提高了科室医师的诊疗水平和临床带教能力,明确了学科及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强化了团队科研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