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05-23   A03版:三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让文物活化利用成果惠及群众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846
□ 无逸  
  
    玉溪窑址、文兴祥商号旧址、聂耳故居、九龙池古建筑群、李家大院……这些灿若星辰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近年来,红塔区全面推动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全市前列。(详见5月15日本报第二版相关报道)
    在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过程中,红塔区注重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弘扬发展,将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文化资产。从长远来看,文物活化利用不是财政的包袱,而是社会、经济效益兼备的“一盘活棋”,是投入小、产出大,利在当代、益及后代且能拉动关联产业增长的公益性事业,通过文物活化利用,打造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必然能体现文物事业反哺社会发展的功能价值。
    如何让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就是要激活历史文物资源和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使其重现璀璨光彩。文物活化利用的活力重在面向社会,走进生活、融入时代。
    文物活化利用,首先要让文物走出库房,走进展厅,走上展线,让文物与观众见面,以优质的展览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其次,要让文物“动”起来,推动文物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以“科技+”的形式为文化赋能,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丰富传播渠道。最后,要让“文物”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文物活化利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文物的呈现层面,还要深入到价值层面,引导人们在了解历史人文的同时,培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让文物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融入人们的生活中,让一件件文物、一座座建筑给人们带来滋养温度。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塔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虽然颇有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文物本体现状堪忧,急需修缮文物占比较大,活化利用率不高;活化利用思路不广,成效有待提高;展陈方式传统、单一,美学和审美意趣有待加强……
    文物保护不易,活化更难,应提高活化利用率,让活化利用成果惠及群众,画好最大同心圆,激发人们传承文化“学起来”“保起来”“用起来”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