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4-10-17   A05版:五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厚植“沃土良田” 播洒“阳光雨露”
中烟施伟策聚才育才塑造核心竞争力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514
     张文军在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进行产品研发实验。 本报记者 唐雯霖 摄
    从入职至今11年的时间,由一名技术员成长为中烟施伟策(云南)再造烟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烟施伟策”)研究部部长,并入列云南省和玉溪市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张文军说:“离不开企业厚植的人才成长‘沃土良田’,离不开政府播洒的人才成长‘阳光雨露’。”中烟施伟策正是通过聚集和培养了一批像张文军这样的优秀科技创新人才,才有底气争做“中国再造烟叶领跑者”。
    张文军认为,推进职称晋升、实施学历提升、强化技术培训,是企业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厚植的“沃土”。
    围绕打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通道,中烟施伟策行政人事部门设立了专职管理人员,积极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沟通,推动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化。立足推动员工学历提升,建设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中烟施伟策通过建立企业、职工、高校三方合作定向培养机制,鼓励员工在职提升学历。坚持强化员工技术培养,不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中烟施伟策立足“一点课程”企业内部培养体系和外部第三方培训双轮驱动,确保员工每年培养学时不低于100个小时,推动员工技术培训体系化。
    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张文军从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企业研究部门主管,并获得攻读在职博士的机会,实现了从基础化学领域向再造烟叶和加热烟草新材料领域跨界转型。企业224名在职员工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41%,大学专科学历员工占比达97%。企业技术中心38名研发人员中,中级职称人员占比达80%、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13%。
    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合理化建议活动、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企业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打造的“良田”。
    中烟施伟策建立起云南省再造烟叶企业技术中心、玉溪市烟草废弃物再生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玉溪市加热烟草芯材及辅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每年不低于营业收入3.6%的研发经费投入,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成为支撑企业入列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重要基石。建立企业创新工作室、工匠工作室、技师工作室和产业工人创新科研中心,为员工创新创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造人才成长的“良田”,让人才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张文军带领创新团队不断推动再造烟叶科技研发,攻关加热烟草芯材核心技术。中烟施伟策成功推动国际领先的再造烟叶生产核心技术与国内原料优势和市场资源有机结合,成为“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平台、卷烟行业最具价值的再造烟叶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来自各级部门的人才培养政策、科技专项支持、人才专项经费,是政府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播洒的“阳光雨露”。
    从2019年入选玉溪市“玉溪工匠”,到入列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玉溪市“兴玉产业领军人才”、玉溪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玉溪市委联系专家,从2021年入选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到入列云南省产业导师、云南省科技信息系统专家库专家,来自省、市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为张文军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
    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科技专项计划和人才专项经费支撑,有力推动了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到再造烟叶和加热烟草新材科研创新中。由张文军参与的“烟草固废生产多用途烟用原材料关键体系构建及应用”科研项目所产生的系列产品创新成果,成功在云南、广东、河北、四川等烟草企业推广运用,累计实现销售3.39万吨,综合利用烟草固废4.24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74亿元。
   “能不能让人才走进来,能不能让人才留下来,企业的责任是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政府的责任是打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中烟施伟策副总经理李忠任说,“只有政企携手厚植‘沃土良田’,播洒‘阳光雨露’,才能打造引才、育才、用才的良好生态,激发创新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