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永昌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全党必须自觉把全面深化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再次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鲜明信号,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冲锋号。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此后,我国改革开放走过波澜壮阔的历程,经济高速增长,社会长期稳定,用四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一百多年走过的历程,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开创了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很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全党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意义 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是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必然要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市场体系仍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民生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等。 因此,只有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风云变幻中赢得主动,始终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引擎 先进的生产关系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因此,只有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新体制机制,把自身的比较优势、发展潜力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占据发展先机。必须健全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要求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依靠人民,改革为了人民。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民心声是改革所向。今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面对许多从未出现过的民生课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办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注重从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不断把“问题清单”变成“惠民清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作者单位:中共易门县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