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力以赴抓经济促发展,推动经济平稳向好 ●全面落实国家存量政策和一揽子增量政策,出台推动经济稳进提质27条、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23条等系列政策措施。 ●实施稳增长解难题优环境百日攻坚行动。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居全省第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居全省第1,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1.8%、居全省第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5%、6.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以内,粮食产量达62.3万吨。
2 千方百计抓产业强创新,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重点产业支撑稳固。“两壮两新”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0.1%。卷烟及配套产业完成产值643.6亿元;绿色钢铁产业完成产值818亿元;新能源电池产业完成产值54亿元;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完成产值130亿元。有色稀贵金属产业产值达220亿元,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120亿元。预计全市园区完成营业收入2600亿元、增长4.5%,投资增长20.6%、高于全省29.7个百分点。 ●创新动能加速集聚。高新技术企业预计达241户、国家和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584户,均居全省第2,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和强度均居全省第3。成功获批国家“千兆城市”,“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达19家、居全省第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增长22%。 ●经营主体量质齐升。实有经营主体38.7万户,“四上”企业2157户、净增388户,“四上”企业净增数和在库数分别居全省第2、第3。
3 攻坚克难抓项目增投资,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要素保障更加有力。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58.3亿元,下达项目前期工作经费4900万元。新增建设用地7560亩,处置批而未供土地6769亩、闲置用地7997亩。全市10条制造业全产业链获得融资132.9亿元,省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玉溪注册企业达7.7万户,获得授信268.8亿元、放款198.8亿元,均居全省第2。 ●重点项目扎实推进。3个省级“重中之重”项目、100个省级重大项目、14个专项债券项目、47个增发国债项目开工。弥玉、永金2条高速和鲁布、苗茂、矣则河、洋发城4件中型水库主体工程完工。 ●产业投资接续发力。引进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0个,省外产业招商到位资金增长5.4%。工业投资完成176.2亿元,交通、水利投资增速均居全省第1,产业投资、民间投资占比连续三年分别保持在50%、40%以上。
4 突出特色抓亮点扩消费,市场稳步复苏回暖 ●文体旅融出新优势。《小雅·鹿鸣》登上央视舞台,“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精彩纷呈。坚持以赛引流,举办各类赛事活动342场次。接待国内游客5351.7万人次、增长16.8%,旅游总花费589.2亿元、增长14.4%。 ●消费市场加速升温。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消费14.4亿元,实现网络零售额53.2亿元。全市批零住餐分别增长9.4%、8.6%、8.5%、12%。
5 蹄疾步稳抓改革拓开放,内生动力有效激发 ●重点改革有序推进。新增24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完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面积24万亩。国企改革再次被省国资委评为A级,市属国企连续四年实现盈利。 ●对外开放势头强劲。中老铁路沿线项目全省投资占比最大、完成率最高,常态化发送货运出口班列,成功争取国际客运班列停靠玉溪站,三年来辖区内站点累计发送旅客1308.9万人次、货运到发4161.2万吨。省储备粮玉溪直属库项目建成投用,公用型保税仓库获批设立,红塔区入选首批省级物流枢纽。玉溪海关元江工作站挂牌运营,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直接出口额占全省三分之一,玉溪海关属地业务量、原产地签证量、备案果园和蔬菜基地面积分别居全省第1、第2、第3,获批省级农产品出口试点城市。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出台20条差异化打造县域营商环境品牌工作指引,“高效办成一件事”减跑动、减环节、减材料比例接近90%,发布全省首个企业开办地方标准,企业设立登记压缩至0.5个工作日,常态化开展投资项目审批全程帮办代办。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1073亩,7个项目实现“竣工即投产”。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新增减税退税及降费21.7亿元。
6 高效联动抓统筹补短板,城乡发展更加协调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新建改扩建道路7条,5条城市黑臭水体验收销号。启动城市更新项目94个,改造老旧小区182个、7095户。全市城镇化率达58%、居全省第2。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建设高标准农田11.3万亩,新建改建农业基地413个、认定市级基地874个,新增农业基地转“四上”企业83户、净增龙头企业52户,新认证“三品一标”产品299个。学好用活“千万工程”经验,建成省级示范村55个、提升村875个,认定三星级以上美丽乡村64个,新建改造农村公厕、户厕2684座。210个农村供水保障项目全部完工,受益人口达96.2万人。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523.6公里。
7 用心用情抓民生增福祉,群众生活更有品质 ●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达80.3%、提高1个百分点,10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助企纾困稳定就业岗位13.7万个,城镇新增就业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5.9万人。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中教育实现新突破,高考一本率、本科率创历史新高。新增优质学位3560个。 ●医疗能力显著增强。市中山医院正式开诊、获建省级重症区域医疗中心,7家县人民医院提前达到省级提质达标要求,所有乡镇卫生院达到国家服务能力基本标准。 ●社会保障兜牢兜实。发放社会救助资金3.5亿元,惠及6.3万人。新增托育服务机构38家,市老年养护院投入运营。
8 系统治理抓环保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正在加快整改。 ●湖泊保护全面加强。深入实施新修订的“三湖”保护条例,出台配套措施33项。新建改造污水管网80.2公里、雨污分流管网45.6公里。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国省控监测断面水质优良率75.8%,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绿色转型步伐加快。圆满完成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任务,累计创建省级标杆典型130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累计完成5430亩,“三湖”流域39座矿山生态修复通过省级验收。4个产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绿美园区。“十四五”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9 精准施策抓安全守底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风险防范有力有效。获得143.9亿元新增政府债务限额,盘活资源资产64.7亿元、居全省第1,按时足额偿还到期政府法定债务本息64.3亿元。3个保交楼项目交付率达100%,15个保交房项目交付率达85%以上。攻坚历史遗留小区“办证难”问题,新启动办证小区21个,新增首次登记1.2万套。 ●社会治理更加有序。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扫黑除恶、禁毒防艾、治安防控精准有力,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森林火灾、火情分别下降75%、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