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庆佳
1月16日出版的2025年第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强调:“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团结一致攻坚克难。改革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效,最终要落实到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上。以改革温度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仅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是衡量改革成败的关键标尺。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必须加大民生领域改革力度,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聚焦民生关切 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
获得感,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感受,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它源于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物质收获和权益保障,是客观获得和主观体验的有机统一。聚焦民生关切,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初心,也是使命。只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提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温度,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更可持续。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作出一系列重大改革部署,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具体要求。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善于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他们对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使改革能精准满足人民的民生诉求。我们要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民生各领域制度的关联性和协同性,使教育、就业、社保、医疗等制度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形成完整的民生保障体系;同时,要考虑民生制度与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制度的协调配合。我们要坚持改革创新,探索创新民生制度供给方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新的民生服务模式。我们要坚持统筹兼顾,平衡好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在制定养老、医保等政策时,充分考虑不同年龄、行业、地区群体的差异和需求;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既要解决当前民生的紧迫问题,又要注重制度的可持续性,为未来民生发展奠定基础。
优化公共服务 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可持续
幸福感,不仅来自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也体现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中。公共服务是保障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的关键支撑。持续优化公共服务,就是在为人民的“幸福大厦”添砖加瓦,让每一个人都能在社会发展浪潮中共享幸福硕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着眼于全方位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人民幸福生活“加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 公共服务关系民生,连接民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补齐文化发展短板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坚持公共服务的普惠性,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们要聚焦公共服务的基础性,构建覆盖广泛、便捷可及的公共服务网络,加强部门间协调合作,推进教育、医疗等资源公平覆盖和有效辐射,满足城乡融合发展需求,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我们要突出公共服务的兜底性,守住民生底线,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要强化服务意识,将公共服务理念贯穿政府工作各环节,加强对公共服务人员的思想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公共服务的重要性,主动为人民提供优质服务。
创新社会治理 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
安全感,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基本前提。改革要着力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凝聚各方力量,让每一次风险预警都精准到位,让每一起矛盾化解都温暖人心,让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更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引领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方式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社会治理,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只有健全社会治理体系,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使社会治理过程人民参与、成效人民评判、成果人民共享,才能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社会治理体系作出专门部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党的领导贯穿社会治理全过程、各方面,提高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强大效能。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目标,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让人民成为社会治理的最大受益者。我们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完善社会治理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社会行为和治理行为,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确保法律法规在社会治理中得到有效实施,增强人民对社会治理的信任。要坚持夯实基层基础,把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加强社区、乡村等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让问题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之路漫漫,唯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精准发力解决民生难题,不断优化公共服务,创新社会治理,让改革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作者单位:中共玉溪市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