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5-02-12   A04版:四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压岁钱里的时代温度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310
     侯女士的家庭微信群。
    微信收、抢红包是侯女士家除夕夜的乐趣。
□ 本报记者 沈杰 文/图

    过年发压岁钱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承载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其背后包含的意义总能长久留存在孩子们成长的记忆中。2025年春节期间,记者采访了一个大家庭里的不同年龄段人群,记录下“50后”“60后”“70后”……与压岁钱的故事。
   “又来了一个,又来一个。”“赶紧抢,赶紧。”“没抢到,哎……”1月28日除夕夜,易门县绿汁镇居民侯女士的家庭微信群下起了“红包雨”。30余人的微信群中最老的80多岁,最小的10多岁,按照惯例,谁抢红包“手气最佳”谁就往下接龙。这波“红包雨”少的几分钱,多的几百元,在几分钟内被抢光的情景也让一家老小激动不已。
   “以往压岁红包发得最大的是我的五舅,生意好的那一年他会连发好几个,让整个家族的人都抢得很快乐。我们小辈没有钱,碰到自己抢得最多的时候,红包接龙就发个小的,有时候只能抢到几分钱,但是大家都很开心。”侯女士的小孙女总结着。侯女士家的小院,将邻近的几个州(市)的亲人聚在一起,大大小小10余口人围坐在火塘边,吃烧烤、看春晚、抢红包、群发照片……热热闹闹地辞旧岁迎新春,与红包、压岁钱相关的话题也在这火塘边聊开了。
    小小的压岁红包,将其他没法聚在一起过年的家族成员联系在一起,通过“拼手气红包”“普通红包”等形式互抢微信红包,彰显压岁钱里的时代温度。
    在侯女士家的小院里,一波“红包雨”后,她的“50后”老伴以外公的身份跟孩子们唠起嗑:“我出生在物资匮乏的20世纪50年代,很小就没了父母,所以我没有见过压岁钱,那时这份钱是很多人家都发不出来的。”“60后”的侯女士接话:“我们那会儿,我的奶奶作为绿汁的第一代矿工省吃俭用,给子女留点粮票,还要发点压岁钱给孙辈。”长辈对晚辈的这点关怀,成为侯女士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对于压岁钱,“70后”“80后”的中年人有着不一样的快乐。“我们小时候只有到过年才有新衣服穿,每年大年初一就早早地去舅舅、姨妈家拜年,有时还得勤快地帮忙收拾打扫,生怕自己的压岁钱没有哥哥姐姐们多。”侯女士的二女儿说。“80后”的她记忆中的压岁钱从2块、5块,慢慢涨到了10块、50块不等,记得最早的时候长辈都是直接发钱,后来才用红包来装压岁钱。
   “我的外公对孩子们的学习很重视,每年都会在压岁钱之外拿出点钱来,按照每个孙辈在班级的学习成绩排名给出不同的奖励。”“收压岁钱的年代感觉又激动又惊喜,等自己工作了,为人父母,成了发压岁钱的人时,感觉口袋是真的紧。”侯女士的侄子感慨道,“70后”的他给老人、孩子都准备了红包,老人的多给点,当家才知道成年人的不容易。
   “90后”的物权观念、“00后”的理财技巧、“10后”的超前规划……在这个小院里,“压岁钱”的新春话题还在继续,不同年代的特点以讨论的方式进行着,从几块到几百块的金额变化,从直接发钱到装红包、发微信红包等不同形式,记录下不同时代的印记。
   “10、9、8、7……”临近夜里12点,时钟开始倒数,农历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侯女士家的小院外燃放起烟花爆竹,一阵欢喜之后,孩子们贺新春道祝福,一一接过长辈们手中的压岁包,在解锁了传说中“祟”的故事的同时,将一张以压岁钱规划的蓝图在脑中铺开,期待着一觉醒来梦想一一变成现实。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