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圆
初次踏入玉溪这片土地,古典与现代融合的气息扑面而来。玉溪,多美的名字,她应是青山云岫、碧波水漾,尽显“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清丽绝尘;她应是古风古韵、人文荟萃、弦歌不辍,回荡着历史的清音,彰显着“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的凛然气度。 窗外华灯初上,霓虹璀璨。但我却因任务在身,无暇尽览这座城市的绝代风华。在我们下榻的酒店的会议室内,朗读练习的声音不绝于耳,来自云南不同地区的教师正在进行普通话培训。封闭式集训三天,早、中、晚授课与训练交叉进行,学员们热情不减,惜时如金,求知心切,单字、词语、文章轮番进行,奋进努力,冲刺心中的等级。为我们授课的都是玉溪师范学院的资深教授和青年学者。他们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迷途中的我们带来了理论方法、实战经验和信心动力。 那晚插入讲座环节。听了玉溪师院三位老师精彩绝伦的讲座,不得不佩服他们深厚的知识学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其中,玉溪师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时遂营教授为我们讲授的《国歌中的爱国主义“硬核力量”》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让我改变了对思政课刻板的印象,也让我领略了玉溪这片土地上回响的聂耳的音乐与人生。 时老师以儒雅的风度、从容的语调、亲切柔和的笑容,将“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娓娓道来,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虽然一个小时时间短暂,但时老师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入情入境、侃侃而谈,是我听过最好最成功的思政课。从聂耳年幼失怙,讲到他的音乐启蒙,从最初心怀隐逸西山之想,讲到他投身革命洪流,打倒“万恶社会”的青年时代,最后讲到聚集奋进力量、坚定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玉溪这片热土上,还萦绕着聂耳的跫音。在时老师的讲解中,聂耳的形象在历史的烟云中逐渐清晰。聂耳的祖籍在玉溪,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大夫,为了养家糊口,清光绪年间举家搬迁到昆明,悬壶行医,着手成春。聂耳四岁时,他的父亲撒手人寰。他的母亲是玉溪峨山一名普通的傣族劳动妇女,她接过丈夫的医馆,以此为业,用全部心力来抚育和保护年幼的聂耳,还用坚强的意志及同情心、正义感感染着聂耳。劳累之余,她经常给聂耳唱当地娓娓动听的花灯调、洞经音乐、民族民间小调、扬琴调等,在他的心里播撒音乐的种子,为聂耳日后成为一名为国而歌、为社会而生的人民音乐家打下了基础。 上小学时,聂耳率领同学积极支持校方与霸占校舍的恶势力作斗争并取得胜利,随后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在中共地下党和共青团的直接领导下,他备受鼓舞,一颗革命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悄然萌发,犹如航船得到灯塔的指引。从此音乐与革命两颗种子在聂耳的人生中相伴相生,使他在以后的斗争生涯中狂飙突进,如惊雷破空。 聂耳一直以革命者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随时不忘的是“读书”“拉琴”,也以偶像为榜样,时刻鞭策自己奋发向上。他身边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相互支持中寻求着救亡图存的力量。 为了创作革命音乐,鼓舞人民奋起斗争,他深入群众中,扎根人民的生活,为大众呼喊。反映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生活的一曲曲振奋人心的作品就这样应运而生。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聂耳,在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之时,他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似“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激励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团结御侮、奋勇抗争、一往无前,以昂扬之姿态呼吁处于黑暗中的民众觉醒斗争,争取民族独立,用生命诠释了青春的意义与光彩。 一堂课终了,我好几次忍不住潸然泪下。时老师的讲解重新唤起了我们心中朴素而崇高的共同情感,让我们感受着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丰厚滋养的爱国故事。在红色经典的感召下,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必定会成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薪火相传,弦歌不绝。 是的,正如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所说:“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应活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像先辈们一样将青春的理想壮志集腋成裘,融入时代发展的滚滚春雷之中。 玉城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九天的集训已经结束,但遇见玉溪,听见聂耳,真是人生的一段美丽邂逅。驿路歇马,长亭短憩,山长水远,恰好遇见。玉溪,我定会再次拜访你,再睹你的“绝世芳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