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5-03-26   A02版:二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文明之家共唱团结“合”奏曲
——记江川区文明家庭宋鹏一家与俏佐阿梅合唱团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125
□ 本报记者 陈苏欣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在江川区九溪镇矣文村扯纳苴小组的公房内,常常传来空灵悦耳的汉彝双语歌声。这里是俏佐阿梅合唱团的排练现场,而幕后的故事,与“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江川区文明家庭”宋鹏一家紧密相连。
   “俏佐是彝语‘扯纳苴’的发音,阿梅则是‘阿妹’的谐音,俏佐阿梅的意思就是扯纳苴的女子。”合唱团发起人宋鹏介绍,他曾经是江川区九溪镇中学的一名音乐教师,在讲台上辛勤耕耘了十余年,如今在江川区文化馆工作,是一位彝乡文化的守护者。2000年,宋鹏初到江川区九溪镇中学任教时,便被当地的彝族山歌所吸引。2018年,他提出组建农民合唱团的想法,与扯纳苴小组爱唱歌的彝族妇女一拍即合。
    支撑这份文化情怀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家庭。宋鹏的妻子普学芬是江川区九溪镇中心小学教师,作为汉彝通婚家庭,夫妻俩结婚20年来始终和谐恩爱。普学芬在干好工作的同时照料着一家老小,为丈夫的音乐事业提供强力支撑。“我不懂彝话,汉彝双语歌曲的创作,由我妻子负责彝语部分的翻译。”宋鹏说。
    每到合唱排练日的晚上,扯纳苴小组的公房就会亮起灯。合唱团成员结束农活后,便匆匆赶来排练。她们中大多只有小学、初中学历,不识乐谱,却能用彝语山歌让《我爱你中国》在三声部的和声中流淌,用原创歌曲《走江川》赞美家乡的风土人情。
   “以前农闲时打麻将,现在抢着来唱歌。”不少妇女在加入合唱团后,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宋鹏的系统训练下,这些原本只会“对着山头喊调子”的农妇,学会了分声部配合、普通话发音,更在130余场演出中淬炼出了自信。从玉溪聂耳大剧院到重庆“江山春潮”音乐会,从北京星光影视城到红塔集团专题片录制,她们的歌声跨越山河,将彝族敬酒歌带到更广阔的舞台。
    宋鹏经常带领合唱团深入村寨,向古稀老人请教即将失传的彝族古调,将汉词彝曲创新融合。他与彝族学生龙辉共同创作的原创歌曲《比朵咧》的灵感就来源于火把节。“‘比朵咧’是彝语‘跳起来’的意思,这首曲子节奏欢快,双语歌词再现了彝族火把节的热闹场景。”宋鹏说。
    这支涵盖了20至50岁妇女的队伍,正在用行动展现着她们对歌唱的热爱:农忙时,歌声是她们的“精神粮食”;排练时,公房是她们的“心灵港湾”。多年来,她们一点点从原本的木讷自卑变得大方自信,穿着彝装登上省级舞台,用带着泥土芬芳的和声赢得掌声,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滇中大地绽放。
    在宋鹏的手机相册里,“玉溪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的奖牌与合唱团的演出照片相映生辉。两个儿子耳濡目染,从小熟稔彝语山歌。妻子普学芬打点好家里的一切,让深夜排练归来的宋鹏不再有后顾之忧。这个汉彝结合的家庭,用理解和支持筑起文化传承的堡垒,更以“最美家庭”的姿态,诠释着新时代文明家庭的内涵。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