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邢定生
为打赢杞麓湖水质脱劣攻坚战,通海县以“治”字破题,将截污治污、村容整治、机制创新拧成一股绳,花大力气推进“软硬兼施、内外兼修”的系统治理,动员全社会力量,聚焦垃圾治理、厕所革命、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四大攻坚点,筑牢湖泊保护治理根基。
密织防控网 切断污染源 4月25日,通海县政务服务管理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来到河西镇石山嘴村,先清理村内外生活和建筑垃圾,然后清理河道内的垃圾和菜叶等农业废弃物,将这些阻碍河水流通的“垃圾山”搬走。 连日来,秀山街道各社区对辖区内的河道沟渠、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采取“人工+机械”的作业方式,全面清理生活生产垃圾和建筑垃圾。秀山街道还成立督查小组,对各社区环境卫生进行常态化督查。通过建立红黑榜制度,督促各社区限期整改,形成完整的工作闭环,推动村庄整治环境卫生从“短期清脏”向“长期清洁”转变。 今年以来,类似的活动接二连三在通海县各乡镇(街道)开展。这些正是杞麓湖治理的“先手棋”,通过“源头防控+流域共治”的外源治理模式,截断湖泊污染源。 通海县杞麓湖水质脱劣攻坚工作专班截污治污技术指导组组长普通告诉记者,为打赢杞麓湖水质脱劣攻坚战,今年4月,市委提出“建、治、调、管、宣、战”六字工作要求,其中“治”主要包括环境卫生保洁行动、整治村容村貌以及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三方面的内容。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是重中之重的任务。 完善垃圾收运设施。在杞麓湖径流区合理布局垃圾收集点,配备分类垃圾桶,并增建垃圾中转站,实现“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全链条闭环管理。 整治公共区域脏乱差。对村庄公共区域、拆除后的空闲地、公厕等开展集中整治,清理白色垃圾、杂草杂物,规范柴草堆放,实施河道清淤和生态护坡修复,防止垃圾入湖。 推行“门前三包”制度。针对生产生活用具乱堆乱放问题,村级组织通过与农户签订责任书,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引导村民自觉清理房前屋后生活垃圾。 “湖泊水质的改善和提升,功夫在湖外。”通海县副县长王华明介绍,今年,全县人居环境整治、“一进七清”行动全面升级。污水和垃圾治理、公厕日常清扫保洁形成制度,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逐渐规范化,村庄保洁、门前“三包”制度实现了常态化。 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已构建“农户+回收点+回收企业”储运回收体系,在秀山、九龙、河西、杨广、四街建立起了5个乡镇级回收点,并在杞麓湖流域内各村(社区)设立了农业固体废弃物临时堆放点,由村(社区)组织农户堆放,回收企业定期回收,进行再生利用。 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800余吨、清理村内水塘555个、清理村内沟渠758.8公里、清理村内淤泥2500余吨、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9400余吨。
全民齐上阵 多方同努力 “我们网格员每天早起出门后的第一件事,是到自己的网格转一转,如果发现有乱停乱放、垃圾没有清扫之类的情况,马上同住户沟通交流,督促及时整改。”通海县秀山街道六一社区居委会委员禹春丽告诉记者,现在再也看不到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现象了。 “通过市场化运作,主要街道、17座公厕以及道路、沟渠由保洁员分片负责,小街小巷则由各家各户自己负责打扫,68名网格员负责监督。”通海县秀山街道六一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张万林介绍,目前环境卫生管理正走向规范化。 一是网格化管理的优势得到发挥;二是用好“红黑榜”,对做得好的红榜表扬,做得不好的黑榜曝光;三是制定并严格执行环境卫生公约,对乱倒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罚。 在兴蒙乡,每周五组织志愿者参与垃圾清理活动已成为一项常态化的工作。 在四街镇,村民自发成立“护湖队”,定期巡湖捡垃圾并举报偷倒垃圾行为,形成“政府主导+群众自治”的治理合力。 孩子们也没有闲着。4月伊始,秀山中心小学和秀山第二小学教育集团在杞麓湖国家湿地公园共同举办“党建领航杞麓湖生态保护行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环保志愿行动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推动环保理念深入家庭。 “部门主责+协同联动+全民共治”的治理格局,把外源治理引向深入。通海县农业农村局聚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调整高耗肥作物种植结构,联合乡镇规范畜禽养殖,严控养殖废水入湖。玉溪市生态环境局通海分局牵头制定水质脱劣方案,强化污水处理设施运维,并开通公众举报渠道,形成“问题收集—督办整改”闭环。通海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主攻城乡污水治理,通过管网查漏补缺、新建工程覆盖盲区实现污水精准收集;县水利局与杞麓湖管理局实施调蓄带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将初期雨水和农田尾水回用灌溉…… 制度化推进 责任制落实 王华明告诉记者,县级层面建立落实“县主导、乡主责、村主抓、户主体”责任制度,构建“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五级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形成“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人人有担子”的工作格局。通过“市级领导挂点+市直部门联系+县级领导包片+县乡村合力”的网格化包保责任体系,明确各级干部治污职责;通过“日调度、周推进、月通报”机制动态跟踪进度,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和整改。 督办工作闭环管理,通过“提醒—通报—预警—约谈—问责”的问责链条,对垃圾治理不力区域启动问责程序,倒逼责任落实。 今年以来,县工作专班对9个乡镇(街道)开展日常巡查督察,对发现问题发出派单5次,共涉及问题点位132个,各乡镇(街道)已经基本完成派单整改。 通海县通过“红黑榜”“美丽庭院”“清洁标兵”等评选活动,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传递正能量,形成“示范引领+全民行动”的共治格局。 “红黑榜”每周在县电视台曝光一期,不断播放至新一期“红黑榜”出炉。每月25日前,对9个乡镇(街道)人居环境整治、“一进七清”情况进行打分排名。县级每月底召开现场调度会,在全县范围内对前三名进行通报表扬,对最后一名进行通报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