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顾世丹 文/图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总有一些旋律,如同时代的刻刀,在岁月的石壁上铭刻下民族的精神与尊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时间的交汇点上,将时光的指针回拨至1935年5月8日的上海滩,当时的《申报》《时报》公开发表了《义勇军进行曲》词谱。它激昂的旋律,化作刺破黑暗的利刃,唤醒了沉睡的民众,成为抗战的燎原烽火。 回顾历史,《义勇军进行曲》在90年的风雨洗礼中,始终高亢激越,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凝聚成不屈不挠的民族意志。它不仅是抗争的号角,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的精神灯塔,指引着中华儿女在复兴征途上薪火相传、赓续荣光。
时代之魂: 抗日洪流中诞生的影片主题曲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破了中国的宁静,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上海成为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阵地。 时间回到1934年的上海。为激发民众斗志,共产党员、剧作家田汉决定以笔为刃,创作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风云儿女》,但他仅创作了剧本梗概和主题歌词,即被国民党反动政府逮捕。另一位共产党员、戏剧家夏衍接过了这沉重而光荣的创作使命。 此时,在上海的共产党员、音乐家聂耳得知消息后,仿佛听到了时代的召唤。他主动找到夏衍,当读到田汉的歌词时,他的心被深深触动了,激动地说:“作曲交给我吧,我干!” 在那个黑暗的时代,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在渴望光明与自由。聂耳把自己关在租住的屋子里,全身心地投入到作曲中。他废寝忘食,一会儿在桌子上打着强烈的拍子,一会儿又坐在钢琴前弹奏,试图寻找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旋律。他的热情如火焰般燃烧,就连房东老太太也以为他发了疯。 经过多次酝酿、构思,聂耳在完成了曲谱的初稿后,1935年4月,为躲避国民党政府追捕而转道日本,不久完成了曲谱定稿,并寄回国内。他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侵略者的愤怒,都融入每一个音符。他大胆地对歌词进行修改,将末尾的“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前进,前进,前进,前进!”改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这样的修改,增加了叠句,使歌曲的节奏更加铿锵有力。据说,《风云儿女》电影投资人朱庆澜将军看到影片的主题曲后,深受感染,便在曲谱标题前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定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当片头字幕浮现时,雄浑的《义勇军进行曲》骤然迸发,穿透戏院穹顶的声浪激荡着每位观众的热血;待到片尾,这首战歌再次席卷全场,裹挟着此起彼伏的啜泣与呐喊,将整个戏院化作沸腾的爱国熔炉。随着影片拷贝流传开来,这首承载着民族不屈意志的战歌,迅速传遍华夏大地。无数仁人志士在歌声中找到了共鸣,纷纷投身抗日洪流。 田汉后来在《影事追怀录》中说:“感谢聂耳同志的作曲把这短短的几句话处理得非常豪壮明快和坚决有力。他的曲子充满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在全国人民忍无可忍,迫切要求反帝抗日的时候,这几个简单的音节恰恰表达了千万人的心声。”
世界之音: 跨越国界的反法西斯战歌 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在神州大地的传播,其激昂的旋律也跨越了国界,传至海外。国际友人纷纷为之动容,视其为反抗压迫的象征。在美国,在欧洲,这首战歌激励着无数追求自由与正义的人们,他们将它传唱于街头巷尾,声援中国抗战。 时间来到20世纪40年代。当时著名的爱国人士刘良模以开展抗日歌咏活动等方式大力支持抗战,多次教唱《义勇军进行曲》。但他的爱国行动,却为国民党当局所不容。 1940年,刘良模被迫前往美国,并在之后的日子里结识了美国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演员和社会活动家保罗·罗伯逊。这位著名的黑人歌唱家曾以一曲《老人河》扬名世界,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歌唱家。 在了解了中国人民奋起抗战的经过和听了几首中国革命歌曲后,保罗对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反法西斯战争深表钦佩,开始支持中国抗日救亡运动。 当时,保罗觉得《义勇军进行曲》能够代表中国人民奋起抗战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于是向刘良模请教,用汉语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并将它翻译成英文歌词。保罗曾对刘良模说:“这首歌不仅唱出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决心,也唱出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包括美国黑人在内的争取解放的决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音练习,保罗能娴熟地用汉语演唱《义勇军进行曲》。1940年的一天,在纽约一个露天音乐会上,保罗对在场的听众说:“今天晚上我要唱一首中国歌,献给战斗的中国人民,这首歌叫《起来》。”接着他用英语和汉语演唱了《义勇军进行曲》,以行动声援中国抗战。此后,保罗在很多场合都会唱这首歌。 1941年,保罗与刘良模组织的华侨青年歌唱队,在纽约灌制了包括《义勇军进行曲》《凤阳花鼓》《到敌人后方去》等歌曲在内的专辑,专辑取名《Chee Lai:Songs of New China》(《起来:新中国之歌》),唱片共有3张,装于特制唱片夹中,并附有英文序言1册,内收宋庆龄、保罗所写序言及唱片歌曲的英文译词。由于唱片的发行和电台的广播,《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遍了全世界,成为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象征,也成了全世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共同心声。 1945年8月,美国著名广播音乐指挥伏尔希斯向美国国务院建议,在盟国胜利日,电台应有各国的凯旋之歌。美国国务院制定了一个演奏各国代表歌曲的节目表,中国的代表曲目正是《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世界对这首歌的认可,也是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的致敬。
时代之光: 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不朽乐章 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从此激荡在共和国诞生的礼炮声中,鸣响于国家盛典的庄严时刻。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定,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历经数十年历史沉淀,其法律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 历史长卷在2004年3月14日翻开了新的篇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当时间指针转向2024年9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郑重发布凝聚民族精魂的国歌标准演奏曲谱和官方录音版本,为时代刻录永恒的精神坐标。至此,《义勇军进行曲》完成了从民间传唱到国家象征的辉煌蜕变,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不朽乐章。 而作为《义勇军进行曲》曲作者聂耳故乡的玉溪,更是将“聂耳与国歌”作为宝贵的财富,以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为使命,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打造聂耳文化品牌,建设、成立了一批以“聂耳”命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文艺团体,打造“聂耳故乡 合唱之都”品牌。其中,举办多届的“聂耳和国歌”音乐文化系列活动,成了玉溪弘扬国歌精神、聂耳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载体和重要阵地,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底蕴,更在新时代语境下,面向全国、面向世界持续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弘扬国歌精神,展示国歌形象,激发民众爱国热情。 今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之际,玉溪市聂耳纪念馆、上海国歌展示馆、长沙田汉文化园首次跨区域联动,在玉溪举行纪念《义勇军进行曲》诞生90周年主题活动,共同回顾《义勇军进行曲》辉煌历程,缅怀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于海表示,玉溪市聂耳纪念馆、上海国歌展示馆、长沙田汉文化园通过跨区域联动,形成了以《义勇军进行曲》精神谱系为核心的文化共振,多维展现了国歌创作历程及田汉、聂耳的艺术成就,弘扬了《义勇军进行曲》的精神力量。 风雨兼程90年,如今的《义勇军进行曲》早已超越音乐范畴。在国家庆典或重大纪念活动中,在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中,每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那激昂的音符便化作民族自豪的共鸣,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