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云龙 聂耳,云南玉溪人,生于昆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武进,生于天津,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称为“汉语言学之父”。两人一生从未谋面,但是却有过几次近在咫尺的“交集”。 第一次“交集”:百代公司唱片 1910年,聂耳尚未出生,但赵元任已作为游美学务处第二批留学生到美国留学,1925年6月回国,应聘到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导师(其他三大导师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指导范围为“现代方言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等。1929年6月底,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工作结束后,他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师,讲授“音韵学”等课程,主要著作有《国音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等。 在语言学上有着深厚造诣的赵元任,同时也是音乐界的佼佼者。他一生酷爱音乐,创作各类歌曲83首,编配合唱歌曲24首、民歌19首、器乐小品6首,总计132首之多。 1914年,赵元任创作出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广为传唱的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由赵元任作曲、刘半农作词,出版于20世纪20年代。 1934年12月25日至29日,赵元任到上海东方百代公司灌制《新国语留声片课本》的唱片,本来是有机会与聂耳认识的,但遗憾的是,聂耳刚好在1934年11月底离开百代公司,与赵元任错过了见面的机会。直到1935年4月1日,聂耳聆听到百代公司这张唱片中赵元任作曲、演唱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和《江上撑船歌》等歌曲,便在当天的日记里写道:“听过了一些好的唱片。”两位在音乐上有着极高造诣的作曲家隔空产生了第一次心灵上的碰撞,惺惺相惜。 第二次“交集”:二部合唱 1935年,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随着电影《风云儿女》的公映传遍祖国大地,成为广泛流传的革命歌曲之一,自然也引起了赵元任的特别关注。但遗憾的是,聂耳英年早逝,始终未能就《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与赵元任畅谈交流。 据赵如兰编撰的《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年出版)记载,1937年,赵元任把《义勇军进行曲》进行二度创作,改为“二部合唱”(指由两个声部各自按本声部的曲调同时演唱一首歌曲。二声部合唱的要求是听起来更和谐,每一个声部都要求如一人唱的),后又改为“二部合唱又一体”。 如此专业的知识是很多非音乐专业人士难以理解的,但对赵元任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当时他已经是著名的作曲家了。 1937年,赵元任把《义勇军进行曲》改编成“二部合唱”,这是他对国家危难的担忧,也是对田汉和聂耳创作的这首歌曲的高度认可。 第三次“交集”:聂耳墓 1938年1月28日,赵元任一行从河内乘火车到达昆明,居住在拓东路663号。赵元任所在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因为抗战全面爆发,也被迫从南京迁往长沙再迁往昆明。在这之后,研究所很难正常开展工作,于是赵元任决定接受格雷格·辛克莱教授的邀请,到夏威夷大学任客座教授。 1938年7月17日,在聂耳逝世三周年之际,正在为出国做准备的赵元任非常繁忙,但他还是抽空来到西山聂耳墓前,参加昆明民众组织的聂耳逝世三周年纪念会,追悼这位神交已久,从未谋面的“知音”,并拍摄了一幅传世的照片,他特别标注“Tomb stone of 聂耳,composer of‘起来’,in K.M.”。 1938年8月1日,赵元任一家离开了昆明,辗转出国到了夏威夷。 1973年,赵元任再回到祖国时,已经是一片新天地,新中国早已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 都有一颗赤子之心 赵元任虽然长期居住国外,但他和聂耳一样,都有一颗赤子之心,热爱劳动人民,为国家危难发声。 1937年10月29日,赵元任听到上海有800名壮士正孤军奋战在闸北区,坚守四行仓库,顽强抵抗日军。当晚,他连夜创作了一首歌曲,用来激励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君不见北岸上飘扬在烟云里,昨夜黄昏挂起,黎明仍高悬空中,鲜明青天白日红光照满地,孤军坚守不移,愿与它同始同终,管他炮火轰炸,如雨枪弹不怕,保国保国旗,国旗在处就是家,愿同胞跟随那团壮士,不问你我他,一齐上前把敌杀,保我自由中华。” “管他炮火轰炸,如雨枪弹不怕,一齐上前把敌杀,保我自由中华”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一脉传承,都是中华民族在最危难时刻发出的吼声。 今年是聂耳逝世9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唱响《义勇军进行曲》,更能体会到两位音乐家虽素未谋面却有着共同的音乐追求,1938年7月17日聂耳墓的照片,永远见证着两位音乐家三次跨越时空心灵相交的故事。 (本文配图均为资料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