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5-07-14   A05版:五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不让木槌声声成 “绝响”
——记哀牢山土法木制压榨核桃油工艺非遗传承人何兴智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337
     何兴智用土法榨核桃油。
    顺着木槽缓缓流淌的核桃油。
□ 本报记者 饶平 文/图

    清晨,在新平县哀牢山腹地的者竜乡,一种低沉而有力的撞击声穿透了晨雾——木槌重重砸向巨大的木榨槽,金黄色的核桃油如细珠般渗出,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核桃香味。今年58岁的何兴智赤膊上阵,汗水沿着脊背流淌,每一槌都凝聚着何氏家族十一代人的坚守。在这个机器轰鸣的时代,这套没有一颗铁钉的纯木榨油装置,成了整个哀牢山区土法木制压榨核桃油工艺的见证。
    500年前,彝族先民将栎木制成巧妙的榨槽,以人力压榨出核桃油。鼎盛时期,哀牢山区60多个村寨都回荡着木槌声。如今,只剩何兴智的土法木榨核桃油传习馆里还回荡着古老的声响。何兴智,作为何氏家族第十一代传承人,用半生心血守护着这份非遗瑰宝,更以“核桃”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守艺与创新的传奇。

从家族传承到非遗坚守
    据史料记载,者竜乡的木榨核桃油工艺可追溯至明朝中期,兴盛于民国,曾遍布哀牢山核桃产区。何氏家族的传承史,就与这项工艺深深绑定。何氏先祖何正国随新平尉迟家族征战,后定居者竜,种下数百亩核桃树;何光明、何文涛等祖辈购置山地、研学技艺,让何氏核桃油在滇中声名鹊起;到了何兴智父亲何学生这一代,木榨核桃油工艺已臻成熟,成为十里八乡公认的“榨油师傅”。
   “小时候,家里的榨油坊就是我的游乐场。”1967年出生的何兴智回忆,每逢榨油季,木榨机的“吱呀”声、核桃炒香的醇厚香味,都成了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成年后,他正式接过祖辈的木槌,成为第十一代传承人。那时的他未曾想到,这项古老工艺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工业化榨油机普及,木榨核桃油工艺因效率低、耗材多逐渐被淘汰,全乡的榨油坊相继关停,唯有何家仍在坚守。2000年,何兴智作出一个重要决定:在者竜集镇建起传统工艺核桃油厂。他相信,机器能代替劳力,却代替不了老味道。他带着工人复原古法制油流程——精选哀牢山泡核桃,经晾晒、去壳、捣碎、炒香、包饼、木榨等12道工序,选用全程不使用一颗螺丝钉的木质榨油机,全靠人力挥动木槌挤压出油。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坦途。随着掌握核心工艺的老匠人相继离世,年轻人不愿吃苦学艺,非遗工艺面临“人亡技绝”的危机。2014年,何兴智在政府支持下,成立“彝族传统木榨核桃油传承室”,2016年又建成占地1700平方米的传习馆,他收集全套古旧榨油工具,免费向游客开放演示。

老工艺是魂,新技术是翼
    者竜乡现有核桃种植面积5.9万亩,曾因市场波动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何兴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守艺不能只靠情怀,还要让核桃值钱,让乡亲们受益。他以油厂为依托,推行“企业+农户”模式,保底收购农户核桃,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带动者竜、水塘等乡镇乃至双柏县农户发展核桃产业。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何兴智在坚守古法的同时引入现代品控体系——核桃原料经筛选、检测,确保无霉变、高出油率;木榨原油再经过滤、提纯,达到国家食用油标准。老工艺是魂,新技术是翼,缺一不可。如今,何氏核桃油年产量达480吨,不仅畅销云南省内,还远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
    在他的传习馆里,一套高达3米的榨油装置格外醒目:槽状主体、长短楔子、油墩夹板,全由木头制成,历经岁月打磨仍散发着温润光泽。何兴智向记者演示“木槌打楔、油脂渗出”的古法工艺,亲手递上半杯刚榨出的核桃油,对记者说:“尝尝,这就是哀牢山的味道。”

“这不是老手艺,是咱们家的根”
    何兴智的儿子何旭东曾一度让他头疼。2010年,何旭东高中毕业后,他希望儿子报考食品工艺专业,儿子却选择了公共管理专业。“年轻人都想往大城市跑,觉得老手艺土气。”何兴智说。但他没有抱怨,而是用行动打动儿子:他带着儿子参观传习馆里的老物件,讲述何氏家族与木榨核桃油工艺的渊源,带儿子走访农户看核桃产业的潜力。何旭东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后说:“爸,我懂了,这不是老手艺,是咱们家的根。”2015年,大学毕业的何旭东放弃城里的工作,回到者竜乡,跟着父亲学榨油、跑市场、做管理。
    如今,何旭东成了父亲的得力助手:他开通抖音、微信公众号,用短视频展示木榨核桃油工艺,吸引年轻消费者;引入电商平台,让何氏核桃油搭上“直播带货”快车;还与高校合作,研发核桃精油、核桃肽等深加工产品,把核桃“榨尽吃干”。“传统工艺要传承下去,就得让年轻人觉得‘有意思、有奔头’。”何旭东说。

油厂机声闹,核桃变金宝
    面对树木保护与工艺传承的矛盾,何兴智父子尝试“新旧结合”:用现代工艺复刻木榨机结构,选用符合环保标准的硬木替代古树;保留核心“打楔榨油”工序,用机械辅助提升碎仁、炒料效率,在“原汁原味”与“效率成本”间找到平衡。“我们不是要复制过去,而是让老工艺适应现代社会。”何兴智说。2023年,他们投入300万元升级设备,在保持古法风味的前提下,将产能提升30%。
    如今,者竜乡“土法木制压榨核桃油工艺”已被列入县级非遗项目,何兴智获评玉溪市非遗传承人。但他的目标不止于此:“下一步,我想建立非遗研学基地,让更多孩子来体验;还要把木榨核桃油工艺拍成纪录片,让全国知道哀牢山有这么好的榨油手艺。”
    在者竜乡,记者听到一首当地人自编的哀牢小调:“核桃满山不值钱,心中愁事说不完。者竜街上有何家,自古榨油是师傅。何氏油厂机声闹,满山核桃变金宝……”村民把他当作“主心骨”——哪家核桃滞销了,找老何;哪户想学榨油技术,找老何;甚至村里修路、建文化室,老何也带头捐款。何兴智说:“木榨机的‘吱呀’声,我听了一辈子,也想让后人继续听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把这门手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他。”
    夕阳西下,传习馆里又响起木槌敲击楔子的“咚咚”声,木香与油香交织的空气中,金黄的核桃油顺着木槽缓缓流淌,带着柴火的余温、古树的气息,更带着何兴智对土地的热爱、对传承的执着,流向远方,香飘百年。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