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是一首简单的纪念曲,而是一座桥,让历史走进现实;是一面镜,让每个人看见自己肩上的责任;是一把火,点燃亿万人心中的爱国热忱。
□ 本报记者 饶平 文/图
红塔山下,玉溪河畔,盛夏的空气被一串激昂的音符点燃。一首名为《传唱聂耳向前进》的歌曲,随着一级演员、歌唱家马薇浑厚的女高音与青年歌手吴学臻清亮的声线交织,迅速在网络媒体上传播开来。 在第八届聂耳音乐周到来之际,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在聂耳故乡悄然开启。这首由玉溪词作者郑永柱与云南作曲家周光明联袂创作、马薇与吴学臻深情演绎的原创歌曲,如一束穿透岁月的光芒,照亮了新时代传承聂耳爱国主义精神的艺术征途。
一首献给聂耳的时代赞歌 今年初,玉溪土生土长的词作者郑永柱站在聂耳故居前,心想:“100多年前,聂耳就是从这里走出,用音符唤醒沉睡的民族。在聂耳的故乡,我们有责任让他的精神代代相传。” 这份责任,在此后几个月的时间里凝聚成一个清晰的念头:为聂耳写一首歌。郑永柱翻遍了聂耳的传记、书信,甚至沿着他当年在玉溪、昆明的足迹重走一遍,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感悟:“他不是博物馆里的雕像,是永远年轻的战士;不是尘封的乐谱,是仍在跳动的脉搏。” 为何选择用一首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郑永柱的答案朴素而坚定:“聂耳用音乐战斗,我们就该用音乐来传承他的精神。”在他看来,中国音乐史上歌颂英雄的作品不计其数,但以聂耳为直接歌唱对象,将其精神与当代实践紧密结合的作品却不多见。“这不是简单的纪念,是要让聂耳看到,我们正在沿着他的足迹前进。”他说。 带着这份初心,郑永柱开始构思歌词。他避开了宏大空洞的辞藻,而是从两个时空维度落笔:第一段聚焦20世纪30年代,“国难当头时,你执笔为剑,把《义勇军进行曲》写成民族的脊梁”,寥寥数语勾勒出聂耳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身影;第二段转向当下,“千万双手接过你的琴键,在车间、在田野、在实验室,奏响新时代的乐章”,让聂耳的精神具象化为普通人的爱岗敬业。副歌部分,他用“踏着你的足迹,我们向前进”的反复咏叹,将个人与民族、历史与当下拧成一股绳,字里行间充满了“万众一心”的力量。 寻找“聂耳印记” 郑永柱拿着修改了十余稿的歌词,找到了省上的作曲家周光明。这位曾担任解放军某部藏族文工团团长的音乐人用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说:“看到歌词第一句,我就知道这活儿得接。聂耳的音乐是战歌,今天的传承也该有这种硬碰硬的力量。” 周光明的创作带着军人特有的严谨与激情。他花了整整一周研究聂耳的作品,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切分节奏,到《卖报歌》的民间小调元素,他想找到“聂耳印记”。不能照搬,但又要让听众从旋律里听出“聂耳的影子”。他决定用既适合表现历史的厚重,又能凸显新时代昂扬向上的旋律来表达内心的主题。旋律初稿完成后,周光明第一时间发给了郑永柱。电话那头,郑永柱听着音频欢喜地说:“就是这种感觉,既有力量,又有温度。” 周光明说:“今天,我们学习和传承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传播红色文化的具体实践。奏响奋进旋律,谱写时代华章,是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和担当。我们创作了这首《传唱聂耳向前进》的歌曲,其目的就是通过传唱聂耳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为党奋斗,为国而歌,为民呐喊’的合力,为实现中国梦增光添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们听见一个民族永远向前的脚步声 接下来的配器、编曲和录音工作,郑永柱请来了玉溪音乐人杨庆春。他深耕本土音乐30余年,光是配器和编曲就花了十多天时间。录音棚里,他揉揉熬红的眼睛,看着调音台上跳动的声波,逐句调整乐器配比,确保定音鼓敲击力度的精准。 杨庆春在音乐编排中,倾其所能,精心编配,完美地诠释了《传唱聂耳向前进》的音乐内涵,呈现了不一样的艺术魅力,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歌声的呈现,是这场创作接力的“最后一棒”。杨庆春第一个想到的,是在玉溪花灯剧院工作了十余年的吴学臻。这位青年歌手拿到谱子时,反复琢磨,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力量。他感慨道:“第一段要唱出历史的痛感,第二段要有当代青年的朝气,副歌必须喊出誓言。” 随后,吴学臻把试唱录音发给了自己的老师、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院长、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马薇。这位60多岁的一级演员,听完后当即回了电话:“这歌我必须唱!我们听见的,不仅是一段音乐,更是一个民族永远向前的脚步声。” 他们又与曲作者周光明交流沟通。周光明说:“在我眼中,聂耳的精神蕴藏着以音乐唤醒民族觉醒的赤子情怀、以艺术为武器的革命意志以及扎根人民的创作基因。这种精神在《传唱聂耳向前进》中得到创造性转化:历史与现实的交响,象征精神传承的时空对话;个体与时代的共鸣,将宏大叙事具象为平凡人的奋斗;艺术与信仰的融合,用音乐密码完成红色基因传递。”
最后一个音符落地 今年五月,玉溪的录音棚里,一场艺术接力正在上演。杨庆春盯着调音台,眼中有血丝却光芒熠熠,他说:“必须用交响化的编曲塑造史诗感!”这位本土音乐人调动全部艺术储备——弦乐如历史长河的奔涌,定音鼓模拟冲锋的脚步,小号奏出黎明前的曙光。连续三昼夜的编曲打磨,当管弦乐音频最终合成时,赶来试听的吴学臻惊叹道:“这简直是百人乐团的气势!” 接下来,两位歌手的配合堪称完美。马薇的声线如高山巍峨,吴学臻的嗓音似流水奔腾,当副歌“万众一心向前进”响起时,本已疲惫不堪的杨庆春精神为之一振,大声说道:“《传唱聂耳向前进》这首原创歌曲,歌词富有创意,主题思想正确鲜明,语言凝练而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和穿透力!歌曲旋律大气磅礴,气象万千,激励人们向前进!我们聆听歌手的演唱,歌手的音域深情浑厚而宽广,并且富有爆发力和冲击力,令人热血沸腾,感动不已!” 录音现场,马薇将美声的辉煌与通俗唱法的张力完美交融,迸发的高音仿佛划破苍穹的闪电。郑永柱在监听室激动地比画着。当最后一个音符落地时,监控屏上跳动的声波如同燃烧的火焰。 奏响奋进旋律,是对历史的回应;谱写时代华章,是对未来的承诺。郑永柱说:“这或许正是《传唱聂耳向前进》的真正意义——它不是一首简单的纪念曲,而是一座桥,让历史走进现实;是一面镜,让每个人看见自己肩上的责任;是一把火,点燃千万人心中的爱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