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5-07-23   A05版:五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同仇敌忾赴国难
——玉溪各族人民在抗战中的贡献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2388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全面抗战拉开了序幕。玉溪位于滇中腹地,商贾云集,是省会昆明与迤南各地区的商品集散地。抗战全面爆发后,玉溪虽处大后方,没有遭到日本飞机的轰炸和日军的直接侵入,但玉溪人民遭受的间接伤害和损失也是巨大的。在这民族危急存亡之际,玉溪各族人民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众志成城,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华宁县人民愤怒声讨日寇罪行,800名青壮年应征参加滇军六十军,开赴前线杀敌。1938年,玉溪县希圣小学六年级学生白世成给抗日将士写信道:“忠勇的将士们……你们不怕敌人强横,在残酷的战场上,前仆后继地用(鲜)血和敌人相拼,你们的勇敢,使我们无限钦佩,保卫我们的国家,真是光荣极了……敌人虽然强横,终归是要崩溃的。祝你们努力杀敌!”
    1943年7月7日,国民党易门县党部向全县发出了《为救亡宣传告民众书》:“亲爱的各界同胞们,神圣的民族抗日革命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这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是全国同胞抗战建国的伟大时代,是全世界公理和强权、正义和野蛮争斗的艰苦奋斗的当儿。诸位知道,自从‘九一八’事变后,敌骑铁蹄已踏遍黑水白山,浪人、间谍已充满幽燕半壁……成千成万的男女同胞被屠杀了,并且要使整个的中华民族陷于国破家亡的惨境。但是,我们不怕,我们有同仇敌忾的万众一心。我们要拿头颅和热血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来和敌人周旋到底……”
    1944年初,云南杰出的戏剧家王旦东从昆明回到家乡易门小街后,邀20余名民间艺人及10名中小学生组成“抗日文艺宣传队”,利用寒假巡回演出其创作的《张小二从军》《茶山杀敌》《新别窑》《新四郎探母》及其改编的《送郎参军》《小二黑结婚》等花灯剧,赞扬和歌颂了抗日救亡母送子、妻送夫奔赴前线英勇杀敌的高尚品质和抗日战士为国捐躯的悲壮事迹,揭露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汉奸卖国投敌危害民族利益的罪恶行径。这些剧目反映了时代呼声,深受群众欢迎,在当地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
    
捐款捐物,倾尽全力支援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滇中地区迅速形成全民抗战的洪流。1938年7月7日,华宁县率先成立“抗敌后援会分会”,随后,玉溪、通海、江川等县纷纷响应。这些组织不仅动员民众捐款捐物,更成为凝聚民心的重要纽带。
    通海县爱国商人李文韶一次性捐赠棉背心171件;易门县中学师生通过义演募集158.1元;新平县在1940年“七七献金”活动中捐款5616.29元。这些数字背后,是农民省下的口粮、学子积攒的零花钱、商人让出的利润。1943年“鞋袜劳军”运动中,滇中各县共捐军鞋、军袜各10210双。通海县两次募集寒衣20万件,易门县百姓被摊派4488.14元购买军马。这些物资通过茶马古道、滇缅公路,源源不断输往前线。
    1944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九军军长王甲本将军和军部少校副官吴镇科(云南新平人),在湖南冷水滩与日军作战中壮烈牺牲的消息传来后,举国震惊,同声哀悼。1945年4月29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抚恤委员会核准发给吴镇科家属特恤金5000元,其父吴桂芬闻子为国捐躯,含悲致函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特恤金5000元捐献国家作为抗日救国军费,以表雪国恨洗家仇之志。国民政府函悉后,盛赞其父子满腔赤诚报效祖国而成为时代之佳话。时任云南省主席的龙云曾感叹:“滇人虽贫,爱国之心不落人后。”
赤胆忠心,驰骋疆场英勇杀敌
    全民抗战的八年期间,滇中各族儿女先后共有20087名青壮年参军参战,其中有1528名牺牲在抗日战场。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一道坚不可摧的血肉长城,赢得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全民抗战胜利。
    1937年4月,滇军六十军北上抗日,新平县城送儿参军、送夫参军……广大农民被动员起来,出发时,应征军人的亲属,沿街设案,敬酒披红送行,40名应征者编入六十军,开赴抗日前线。1937年9月,国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七师第二十一旅副旅长兼四十一团团长尉迟毓鸣(玉溪新平人),身负重伤仍顽强指挥战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1938年台儿庄战役,营长施王政(玉溪峨山人)率全营官兵死守五圣堂,最终全员殉国;1941年中条山战役,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唐淮源(玉溪江川人)在弹尽粮绝之际,高呼“中国军队只有阵亡的军师长,没有被俘的军师长”后饮弹殉国……他们共赴国难,战死疆场,凸显了中国军人的无畏本色。在《云南抗战阵亡将士名录》中,许多青壮年连姓名和家庭地址都不详,但他们的英勇事迹,却永远映照在历史的天空。尤其是唐淮源将军生前书写的“裹尸马革英雄事,纵死终令汗竹香”的诗句,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将军“尽忠报国”的英雄气概。英烈们“拼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浩然正气,彪炳千秋,永载史册。 
    
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抗战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滇中人民在抗战中展现出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全民抗战的八年,滇中各族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支援抗战,用血肉之躯和满腔赤诚铸就滇中之魂,最终以人民的胜利载入史册。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透过历史的硝烟,重温抗战胜利的喜悦,体察不朽的抗战精神。这精神是什么?是滇中各族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的自强精神,是滇中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精神,是滇中优秀儿女舍生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
    滇中人民支援抗战的历史告诉我们,伟大的抗战精神,蕴藏在普通民众省下的一斗米、捐出的一件衣、献出的一条生命中。正如唐淮源烈士所言:“民族存亡之际,何分前方后方?”这种同舟共济、共赴国难的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站在新时代回望,滇中人民支援抗战的壮丽篇章,将永远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中共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李福生执笔)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