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下一版
  2025-08-19   A01版:一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书写“五问”答卷,打好过渡期收官战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543
□ 本报评论员

    2025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如何打好过渡期收官战?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王宁提出5个“群众持续增收之问”,成为云岭大地乡村振兴的破局之钥。玉溪各级党委、政府以“问”入手、以“问”破题,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考卷。其中,华宁柑橘产业在众多答卷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份值得分析解构的优秀答卷。
    华宁柑橘产业走过40余年发展历程,从零星种植壮大为支柱产业。2024年,华宁县14132户农户种植柑橘,实现销售收入14.36亿元,成为当地吸纳就业、促进增收的关键引擎。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的“甜蜜事业”,不仅富了橘农、美了乡村,为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铺就了坚实基石,更为答好“五问”提供了一套值得总结的“华宁样本”。
    乡村产业怎么富民?产业是群众增收最重要的基础。华宁县坚持把发展柑橘产业摆在突出位置,通过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强化农业科技赋能、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出口拓路促增收等一系列举措,让橘农的“钱袋子”鼓起来、企业的效益提上去、乡村的底气硬起来。通过多年努力,精妙编织了一张覆盖产前、产中、产后,链接农户、集体、企业、市场的“富民增收网”。橘农户均收入超10万元的背后,是特色产业激活一方水土、富裕一方百姓的生动样本。
    就业怎么拓展?要让产业红利持续惠及更多群众,打通用工与就业的“最后一公里”是关键。华宁县将发展特色柑橘产业与促进群众就近就地就业深度融合,通过技能提升、岗位创造、机制创新,全县累计培训柑橘产业工人3.09万人次,6.23万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带动10万余人就业,柑橘劳务经济达7亿元,实现了种植收入和务工收入“双增收”、挣钱和顾家“两不误”。数万群众在家门口捧上了增收的“金饭碗”,托起了稳稳的幸福“大民生”。
    农村改革怎么深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很多农村改革举措,如何抓好这些改革举措落地,唤醒沉睡的农村资产?华宁县在延伸产业链上做文章,通过村集体以土地入股与企业合作建分果厂、包装厂;村集体以土地和乡村振兴资金入股建田园综合体项目;农户自发整合土地与合作社合作建田园综合体等多元路径,推动“家门口”的资产用起来、活起来,走好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之路。随着柑橘全产业链产值突破50亿元,一块块闲置土地实现了从“一块地”到“一条链”的华丽蜕变,传统农业正在完成从“春种秋收”到“四季生金”的进化。
    美丽乡村怎么建好?乡村美起来,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发展才有活力。华宁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柑橘产业为基,以千年陶韵为魂,多措并举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柑橘飘香陶器美”成为华宁县特色产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注脚。华宁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注重统筹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乡村不仅收获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诗意,更让“留得住人、富得了民”成为可能。
    防返贫的底线怎么越筑越牢?柑橘产业是华宁县的脱贫支柱产业,也是华宁县乡村振兴的“金招牌”。盘溪镇、华溪镇作为柑橘种植的重点乡镇,其中50%的脱贫户户均柑橘收入达7万余元。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每月开展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工作,通过“精准施策、精准服务”为群众带去“阳光雨露”,脱贫户借助金融活水,为发展柑橘种植注入新动能。从道路硬化到“共享无人机”飞入田间,“资金的扶持+技能的加持”让群众致富之路越走越宽。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是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华宁县以柑橘产业富一方百姓的实践,只是玉溪干部群众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智慧破解难题、用实干书写“五问”答卷、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增收活水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玉溪大地,群众鼓起的“钱袋子”里,装着的不仅是收入增长的数字,更是稳稳的幸福和满满的希望。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