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日报 玉溪网        玉溪+    
版面大图 上一版    下一版
  2025-09-24   A05版:五版 往期回顾 搜索 返回列表
沿着先辈的足迹前行
作者: 来源:玉溪日报 字数:1884
     天光云影。李林 摄
□ 李金润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这群大学生,在曲丰成老师的带领下,组织了一个叫作“红途寻迹·青春励行”的实践团,用脚步在云南的山水间丈量历史:从昆明聂耳故居的旋律,到西南联大、云南陆军讲武堂的旧址,再到腾冲国殇墓园的墓碑……我们不是在复刻往事,而是在与历史对话,在烽火印记里找寻青年的时代担当。
    走进云南的抗战纪念地,像翻开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每一处旧址、每一件展品,都是会“说话”的精神符号,把“血肉长城”的故事,讲给今天的我们听。
    在聂耳故居,玻璃展柜里泛黄的《义勇军进行曲》手稿,还留着当年修改的痕迹。队员们凑在跟前,指尖轻轻贴着玻璃,仿佛能触到聂耳落笔时的滚烫。那时候国家弱、敌人凶,聂耳没拿枪,却用音符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长城”——“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呐喊,不是凭空喊出的,是千万百姓压在心底的嘶吼,是文化人“以笔为刃,以乐为枪”的担当。如今再听国歌,我们忽然懂了:原来音乐也可以不是柔软的东西,在国家危难时,它比枪炮更能令敌人胆寒。
    转到西南联大旧址,茅草顶的教室、斑驳的黑板,还遗留着当年师生们的文化气息。“刚毅坚卓”的校训刻在墙上,也刻进了每个人心里。战火里,他们背着书本南迁,在空袭警报中上课,把学术变成了“救国的火种”;而不远处的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军装、老枪炮静静陈列,诉说着将士们“以血护山河”的壮烈。一文一武,看似不同,却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国难当头,中国人该怎么扛?答案藏在联大的书桌里,也藏在讲武堂的练兵场里——是文化的坚守,也是军人的忠诚。
    最让人揪心的是腾冲国殇墓园。9000多块墓碑整整齐齐排列着,像一列列永远站立的士兵。我们捧着白菊走在墓碑间,脚步放得很轻,生怕惊扰了沉睡的英灵。1944年,远征军将士用127个昼夜的血战,夺回了腾冲,每一座墓碑背后,都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我们的队员蹲下身,摸着墓碑上模糊的名字,红了眼眶:他们当年守护的是国土,更是民族的尊严啊。
    对我们这群年轻人来说,云南之行不是一次简单的打卡,而是一场从“认知历史”到“扛起责任”的蜕变。
    一开始,抗战历史对我们来说,是课本上的文字、博物馆里的图片,有些遥远。可当我们在聂耳故居隔着玻璃抚摸《义勇军进行曲》手稿,在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当年的教室,在腾冲战场遗址摸到弹痕时,一切都变了——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数字,而是聂耳修改乐谱时的专注,是西南联大学生在茅草屋里读书的坚守,是将士们留在战壕里的血迹。这种“触摸得到”的历史,比任何课本都更能让人铭记于心。
    走着走着,我们开始领悟:抗战精神不是过去的“老古董”,而是和今天的生活紧紧连在一起的。在聂耳故居,我们明白“文化自信”就是像聂耳那样,把民族的声音唱给世界听;在西南联大,我们懂得“科技自强”就是像当年的学者那样,在自己的领域里坚守钻研;在国殇墓园,我们更清楚“担当”就是像远征军将士那样,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这些不是口号,是能融进日常的精神力量。
    最后,我们心里多了一份“行动的自觉”。有队员说,以后要在实验室里更拼一点,争取突破“卡脖子”的技术;有队员说,想多讲讲这些抗战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历史。原来,社会实践最神奇的地方,就是让青年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时代的“建设者”——我们在回望过去时,找到了自己在当下的坐标。
    离开云南时,队员们心里都有一个共识:传承抗战精神,不是把历史封存在博物馆里,而是要让它在今天焕发生机。
    或许可以让历史“活”起来。比如用数字技术还原腾冲战役的场景,让年轻人“走进”战场;在聂耳故居搞一场小型音乐会,用现代的方式演绎革命音乐的旋律。当历史符号能摸、能看、能互动,精神的感召力自然会更强。或许可以多听听青年的声音。让年轻人自己策划实践活动,自己讲述抗战故事——我们可以用Vlog记录调研,用漫画画聂耳的生平,用新媒体把历史讲给同龄人听。当青年成为传承的主角,抗战精神才能真正融入他们心里。
    更重要的是,要把精神和当下的生活连起来。从抗战时的“文化救国”到今天的“文化自信”,从当年的“学术报国”到现在的“科技自强”,时代变了,但“为民族好”的初心没变。让年轻人知道,把专业学扎实、把工作做好、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就是在传承抗战精神。
    夕阳西下时,实践团的队员们站在国殇墓园的纪念碑前,轻声唱起了国歌。旋律在墓园里回荡,比来时更有力量。我们知道,这次“红途寻迹”结束了,但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传承”,才刚刚开始。往后的日子里,我们会带着从历史里汲取的勇气,在民族复兴的路上,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我们明白,青年勇于担当,就是对历史最好的纪念。
玉溪日报社版权所有  滇ICP备:08100907号-4  滇公网安备:53040202000160号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877-2058846涉未成年人专用举报电话:0877-2058846  举报邮箱:1470154883@qq.com
地址:玉溪市玉兴路120号玉溪日报社  邮编:653100  电话:0877-2058846  传真:0877-2058846
技术支持:玉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