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黄思敏 文/图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安保工作不过是守门、巡逻、维持秩序。但在华宁县社会福利与救助中心,安全保卫组组长李玉萍却用十三年的默默陪伴,为“安保”二字注入了新的内涵:安全是底线,温暖是底色。 早晨七点,城市尚未完全苏醒,李玉萍已经完成了当天的第一轮巡查。她走过安静的走廊,轻轻推开虚掩的房门,关注的不是有没有外人闯入,而是老人们睡得好不好、需不需要帮助。这样的全方位巡查,她一天要进行四五次。 “张大爷,今天变天了,把外套穿上。”“李奶奶,头巾遮着眼睛了,我帮您整理一下。”这些看似琐碎的叮咛,是李玉萍每天的“必修课”。在她看来,养老院的安保工作远不止防火防盗、调解矛盾、出入登记那么简单,更要担负起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 值班室的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着中心各区域动态。李玉萍紧盯屏幕,时刻关注老人们的状况。“看到老人摔倒要立即去扶,发现老人争吵要马上调解。”她说,在养老院做安保,心要细、腿要勤、嘴要甜,最关键的是要把老人当成自己的家人。 这份将心比心的付出,换来了老人们的全然信任。“有老人请我帮忙去银行存钱,有的把身份证、医保卡交给我保管。”李玉萍回忆,一次有位老人上救护车前,急忙从兜里掏出证件塞给她后说:“只有交给你,我才放心。” 现年90岁的李发有老人入住中心近十年,至今让李玉萍印象深刻:“老人来的时候,把家里的米和油都拎来了。他说‘国家政策这么好,我也要把我有的都带来’。”这份朴素的信任,成为李玉萍坚守岗位的最大动力。 夜幕降临,李玉萍的工作进入最需要警惕的时刻。她放轻脚步,一遍遍巡查,尤其要在身体欠佳的老人房门外多停留片刻,侧耳倾听里面的动静。“晚上是老人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我们就是他们的‘守夜人’。”她说。 除了常规的安保职责,李玉萍还要协助护理人员照顾失能老人。每周二午饭后是老人们外出活动的时间,能自理的老人会去城里逛逛。李玉萍不仅要一一叮嘱注意事项,还要对带回的物品进行消毒,酒、刀具等违禁品一律不准带入。 李玉萍告诉记者,安保是她在中心的第二份工作,此前她还在厨房工作了六年。开过饭店的她变着花样给老人做饭,讲究合理配餐、营养均衡。有一次,她把普通的白粥换成小青豆稀饭,老人们开心得像孩子一样。正是这些温暖的瞬间,让原本打算“暂时干一段时间”的她,一留就是十三年。 疫情期间,中心实行封闭管理,李玉萍最长87天没有迈出大门。工作量成倍增加,家里有事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为胜任工作,她先后考取厨师证、护理证和消防设施操作员证。如今,即便是面对智慧化消防系统,她也能熟练操作。 据了解,该中心承担着全县特困老人的衣、食、住、医、乐等保障工作,目前集中供养54名特困老人,年龄最大的90多岁,最小的50多岁。这里不仅是他们的安身之所,在李玉萍的悉心守护下,更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情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