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川区九溪镇矣文村委会千斤坡脚的一片林地中,七叶绞股蓝根藤纵横交织,叶片绿意盎然。这块种植基地因为汇聚了包括国企投资、民企资本、药企需求、院所创新在内的产业发展资源,成为玉溪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将中药材产业打造为第二个“烟草型”产业决策部署,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试验田”。 在这块“试验田”里,玉溪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搭建起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汇聚制药企业原料需求、种植主体生产资源、科研机构创新资源,有效打通原料种植与药品生产的供需渠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有效对接,首开国资推动玉溪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先河。 国企搭建平台,推动种植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 “这是我市国有投资公司积极响应省、市产业发展决策部署,首次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玉溪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春武介绍,通过充分发挥国企资源整合作用,立足构建“国有企业+种植主体+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的产业联动发展模式,打通产销链,布局创新链,探索玉溪中药材产业发展新路径。 在这当中,玉溪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对接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锁定需求品种,确定供应数量、收购价格;通过对接包括玉溪市江川区巽帆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内的种植主体,确定种植面积、生产标准、采收时限要求;通过对接玉溪市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明确良种选育供给、技术标准制定、科技示范推广需求;通过发挥国有资产投资作用,保障产品收购,推动科技赋能,化解市场风险。立足整合国有投资、制药企业、种植主体、科研机构资源,打造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推动中药材种植规模化、订单化生产。 通过创新中药材产业发展路径,自今年开始,玉溪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在江川区、红塔区、新平县、易门县、元江县联合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种植七叶绞股蓝230亩,计划明年发展至2800亩,2027年实现种植面积过万亩。 谈及国有资产投资如何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时,王春武认为,通过探索和实践可以看到,围绕中医药行业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对接重点制药企业优势品种生产所需高价值大宗原料需求,是平台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方向;针对推动中药材种植差异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需求,对接科研院所优质创新资源布局创新链,是平台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立足中药材种植实现规模化、标准化、订单化发展需求,坚持市场化运营原则实现利益方共赢,是平台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民企建设基地,完善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们是第一个加入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的民营企业,技术需求有支撑,产品销售有保障,发展产业有信心。”玉溪市江川区巽帆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开志说,“今年公司已完成120亩七叶绞股蓝林下种植,明年计划把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亩。” 该公司在江川区林业和草原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通过林地使用权流转,获得了1200亩林地林下种植许可权。通过积极争取政策支撑,申报了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专项支持。截至目前,完成投资300余万元,建成200亩种苗繁育基地。 通过加入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在玉溪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的协调下,企业从玉溪市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获得了七叶绞股蓝良种支持,同时得到种植技术培训,为推动种植基地高端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打通了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的原料产供渠道,为实现中药材种植风险可控和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李开志指着枝繁叶茂的绞股蓝说,通过建立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不断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破解种植企业科技需求瓶颈,畅通产销渠道,让种植企业一心一意投入到种植基地建设中。下一步,企业将在科研部门的支持下,引种100亩猫爪草。 谈及如何进一步提档升级种植基地时,李开志认为,中药材生长周期较长,种植区域多分布于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的山区,企业基础建设和生产投入较大。如果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产业发展支持基金,提升种植企业融资能力,将会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依托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进一步完善中药材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基地建设规划、生产管理规范、种植技术规程、采收加工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支撑,将会为企业推进中药材GAP基地认定提供有力支撑。 院所科技赋能,推动成果转化 走进七叶绞股蓝林下种植基地,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正高级农艺师沐婵就一头扎进藤蔓交织的田地中查看植株生长情况。她说:“今年3月份种下的七叶绞股蓝,按照目前的长势,预计每亩产量可达1吨以上。” 2024年,玉溪市农业科学院携手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从四川省广元市引进绞股蓝种苗开展多点试种实验。试种实验结果显示,在玉溪,绞股蓝适宜在海拔1600米至2200米的林下种植,亩产根茎干品200公斤至300公斤,总苷含量14%至20%,产量和总苷含量均高于其他主产区。按目前每公斤40元市场均价计算,亩产值8000元至1.2万元,扣除种植成本,亩均纯收入4000元至8000元,林下种植效益可观。 玉溪市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马文彬认为,通过加入中药材产业发展平台,科研机构可以紧密结合中药材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为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提供支撑;紧密结合中药材种植企业发展需求,实施品种引种选育和提纯复壮,为培育道地药材优品良种提供支撑;紧密结合中药材种植需求,开展种植管理和产地粗加工标准研究,实施科技示范推广,为培育新型职业药农和优质种植企业提供支撑。 谈及如何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时,马文彬认为,尽管目前全市已选育出15个品种,研究制定了涉及5种作物的种植标准,但由于中药材产业发展涉及品种多,技术储备仍显不足。要针对破解良种引种选育、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种植管理标准制定、初加工技术规范滞后等瓶颈,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搭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进培育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支撑。 同时,要针对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力,科学编制发展规划,立足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实现产业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立足标准体系支撑,实现产业绿色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药企强化支撑,扩大产能规模 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家雄介绍,智慧生物医药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7.4亿元,是红云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全国产业布局的重点项目,同时也是玉溪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支撑项目。一期项目投资2.4亿元,计划今年底建成投产,可形成年产3000吨中药前处理和提取产能,增加制剂产能20万件。项目全部建成后,制剂产品产能达170万件,预计增加销售收入10亿元,成为集团公司中成药生产核心基地。 随着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拳头产品绞股蓝总苷胶囊销量持续增长,新产品研发快速推进,对绞股蓝、毛萼香茶菜等中药材需求量不断增加,从四川省广元市和陕西省安康市等地购进的原料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参与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构建稳定的原料供应链势在必行。 在此背景下,红云制药(玉溪)有限公司与玉溪市农业科学院合作引进绞股蓝、毛萼香茶菜开展试种实验。同时与玉溪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整合中药材种植资源,推进绞股蓝种植基地建设,明确收购价格、收购标准、收购数量,构建原料订单生产体系,确保原料收购。 高家雄表示,按照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下一步将发挥集团公司科研创新和市场拓展优势,对具有民族特色的独家品种进行二次开发,并依托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产能规模。同时,通过调整完善营销策略,优化营销渠道,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提升“红云”品牌市场影响力。随着企业产能规模持续增长,优势品种市场销量持续增加,将为中药材种植和收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业内认为,推动玉溪生物医药产业与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推动优质原料与优势企业相结合。通过打造药品制造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种植和原料供应体系建设;通过打造中药材种植龙头企业,为药品制造龙头企业优势品种生产提供支撑,夯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础。
短 评
国资引领 多方共赢
我市通过国有资本搭建产业发展平台,通过国资引领,实现多元协同,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次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探索。 玉溪农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国有企业+种植主体+科研机构+制药企业”的联动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打通从种植到研发、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实现了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这一模式的成功在于实现多方共赢——国企发挥统筹与风险保障作用,民企专注基地建设与生产,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制药企业确保市场销路,有力推动了中药材规模化、订单化种植,为打造第二个“烟草型”产业提供了可行路径。 通过平台推动,汇聚多方资源,共同构建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实践表明,通过平台化、市场化机制,激活各类主体活力,是推动中药材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有效途径。 |